传统文化渗透于数学课程的必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1

传统文化渗透于数学课程的必要性

高云霞

高云霞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门村小学266708

任何人要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首先是家庭在无形的自然而然之中潜移默化地授之以传统文化;其次是受周围人群及社会与自然环境以传统文化笼罩与熏陶。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我们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把其中蕴含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所以,应在数学课堂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国民教育中,数学课的开设不仅普及,并且均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同时又是人们普遍感觉其教育效果偏差的一门课程。其因素大致有四点:

第一,不少数学教师不仅用成人的思维特点去要求学生,还用数学家的思维方式去衡量学生。

第二,不少数学教师不懂得数学课程中的“数学”与数学科学中的“数学”的区别。

第三,对生活中的数学视而不见,即使有时见到了也不屑一顾。

第四,有的还将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形成本民族文化特点之一的数学抛弃不用。

怎样渗透比应该渗透当然难得多,难就难在具体实施上。其实,只要我们认识到中国古代数学与初等数学存在着许多相似或一致的地方,也就不难实施了。首当其冲的是题材的容量问题。在初等数学的知识点上安排相应的中国古代数学问题,显然要增大教材的容量;不仅有原题与其解法(即解题术)的录入,还有给原题与其解法的直译;有必要的,还应该绘制相应的示意图。至于对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的中国古代数学中早已出现的情况的简介、在适当的知识点的前面或后面穿插简介相应的一本中国古代数学书籍和中国数学史上的某一位名人等,也都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中国数学史的简介,只应这样跟着教学中的知识点走,不集中在一起,这对于学生而言,其学习效果就会好一些。小学数学课程在适当的时候就可以将“十进位置制”是中国远古时代先民独一无二的一种记数法写进教材告诉给学生。这样,一个读完初级中学或高级中学的学生,就可以根据所学数学课程中有关的内容总结出中国古代数学的一部分历史。这不仅没有什么不好,而且是学生应该知道的。在一些数学试题中,同样渗透进适当的古代数学史知识,仍然是对学生掌握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有益无害的。

我们设计数学课程的有关专家与广大数学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不仅能使数学教材增辉,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教育,而这样人文精神又正好是学生得以顺利地进行数学学习的“润滑剂”。

另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即使教材未渗透的中国古代与数学有关的诗、词、歌、赋,教师也可以在相应的教学阶段视学生年龄特征分别进行渗透,这也是数学教师应该做的。

传说司马相如出门在外做官,数年不归,渐生休妻之念。一日,他以一、二、三、……、十、百、千、万为主词写了一封信给妻子: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赖把郎怨。

其妻卓文君收到此信后,预感气氛不佳,当即将一、二、三、……、十、百、千、万的顺序倒过来作为主词,回了一封信给司马相如: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接到卓文君这封回信,后悔莫及,即重修旧好,夫妻恩爱如初,传为千古佳话。诸如此类与数学有关且令人回味无穷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学课程中的渗透,实质上就是数学教师在实施自己的“教师课程”。数学教师实施这样的“教师课程”,不仅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增添了“润滑剂”,而且使学生从中受到了人文教育。将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时地渗透于数学教学活动之中,不仅应该,而且是完全做得到的。学生在其中得到的教益,从长远的数学教育观来说,是绝不低于而且只能胜过若干套“模拟试题”的教育功能的。

这样一本渗透了相应的中国古代数学问题与中国古代数学史的同一年级的一本数学书,比未渗透进这些内容的书,应该是增加了原书的厚度。只要教师的热情、智慧、知识与教学水平均能满足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就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而且还让学生了解与传承了本民族的部分传统文化,增加了知识。这样的数学教材,还是学生个人的文化知识资料库。

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也应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要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努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染,产生共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