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活化”物理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创建“生活化”物理课堂教学

王昌福

王昌福山东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265500

摘要:为了体现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育理念,教师从备课到上课的导入、实验、课堂训练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都要尽量贴近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理论与日常生活现象、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给学生创造一个“生活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学生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冲破传统的“象牙塔”式的教学,把教学工作伸展到生活中,伸展到大自然中。本着这一思想,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应该用生活来组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物理,把生活中的问题物理化,把物理问题生活化,体现物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的作用,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中各种物理问题的兴趣。

如何创建“生活化”物理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备课“生活化”,提供广泛的信息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教师备课时就要广泛搜集资料,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那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素材,包括剪报、图片、投影、录像、光盘等。在处理教材时,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资源,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替换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例如:讲述“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时,介绍美国桑托斯公司的超级市场,在出入口处转动门的轴上连接了一套发条式的能量收集及转化器。每天众多的顾客进进出出都要用手推转动门,公司就可由此得到大量的电能而增加利润。在学习“汽化和液化”时,可播放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时发射架的底部腾起大团“白气”的实况录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物理、用物理,引导学生关心、思考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

二、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物理学科知识和情境,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体验,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生活情境中愉快地学习知识。“生活化”导入资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寓言故事等等。例如:在学习“比热容”时,可以从同学们熟知的“夏天在同样的阳光照射下,光脚踩在沙滩感觉烫脚,而走在水中却没有这种感觉,反而觉得水很凉爽,这是为什么?”等问题入手;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用“猴子捞月”引入新课;在学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节,组织学生讨论“地球上能源会枯竭吗?”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节能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观念,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质疑的科学精神。经常用这样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引入新课,使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氛围“热”起来。

三、课堂实验“生活化”,理解新知识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更愿意去主动思考,同时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方面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然而由于仪器数量不足、演示实验装置太小或者课堂时间制约等条件的限制,有不少学生无法参与做实验,感知不明显,印象不深刻,如果不想办法进行补救,就会导致他们对知识的认知环节出现缺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掘生活中的实验素材,尽可能利用身边的“瓶瓶罐罐当仪器”进行各种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与社会以及日常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学习“电阻”时,可以用学生常见的HB、4B铅笔芯的串联、并联来分别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材料、长短、粗细的关系;在学习“压强”时让学生拿小刀的刃和背用相同的力分别试切削土块、地瓜帮助理解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在学习“浮力”时,让学生将空易拉罐慢慢压入盛水的盆中,感受手掌受力的变化,初步体验物体排开水多少与浮力的关系;这样教师利用常见的生活用品在课堂上再现了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并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巧妙地将学生融入到“生活化”课堂,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积极讨论、探讨,课堂上展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悟到物理的实用性。

四、课堂训练“生活化”,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课堂上,适时、适量选择必要的训练题供学生“做”是必不可少的。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个生活化的试题情境,对试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感悟到物理的真实有用。首先训练题的题目要贴近生活。尽量避免机械地将教材中的概念、规律或者习题照搬下来,重复练习,那样学生就会觉得物理枯燥无味。相反,如果教师在训练的时候将这些基本概念及运算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这样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还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到“透镜”时,让学生解释“在森林公园里,为什么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瓶?”在讲到“电与热”时,让学生讨论“用电热水壶烧开同样一壶水,为什么傍晚用的时间比早上要长一些?”这样把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备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其次是增加训练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例如:讲到“摩擦力”时,分析自行车的结构,说出哪些地方是有益的摩擦,用何方法增大摩擦;哪些地方是有害摩擦,用何办法减少摩擦;关于自行车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物理知识,你能解释它如何利用物理知识的等等;比如2008年9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教师可以结合能量的转化(机械能内能之间的转化、机械能中的动能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物态变化、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摩擦生热等知识来进行命题。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课后作业“生活化”,提升创造能力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课后作业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布置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作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诱导学生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发生联想。实践证明,一旦所学的知识被派上“用场”时,学生求知的劲头会更大,这对于激活知识,提升能力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电功率”后,让学生回家“观察电能表,记录自己家一个月能消耗多少电能,并结合钟表测出家中某一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是多少瓦。”在学习“透镜”后,让学生回家自制“冰凸透镜和凹透镜”、“找一副老花镜和近视镜对比外形有什么不同,再从不同的距离看书上的字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学生运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完成一件小制作,说出你的小制作运用的物理知识。例如,让学生自制橡皮筋测力计、自制杆秤等,这些小制作对刚刚接触物理、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这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增长了知识,提高学生发明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消除传统物理教学只注重课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弊端,它可以激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将新课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真正实现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写《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2]陶汉斌《物理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共鸣”》.2005年,第3期。

[3]孙广来张娟《现代生活与物理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4]吴效锋《新课程怎么教》.沈阳出版社,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