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实施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心理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实施效果

余敏

(武汉协和江北医院儿科湖北武汉4301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4月于本科室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26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输液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记录、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输液配合度及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经干预后,干预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6%(123/1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6%(97/130)(P<0.05);干预组患儿的输液配合度优良率及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输液配合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得到患儿家长认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小儿;静脉输液;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291-02

静脉输液是患儿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儿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1]。由于静脉输液属于一种侵入性的操作,会导致小儿患者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2],且患儿皮下脂肪较丰富、血管较细,均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并增加患儿痛苦、降低家长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心理护理干预是重要的临床护理方法,可缓解患者由压力引起的负面情绪[3]。本文对130例需静脉输液的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4月于本科室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2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5例,女115例,年龄1~7岁,平均(4.8±1.7)岁。将260例患儿按输液先后顺序分组,序号奇数归为对照组,偶数归为干预组,两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种、静脉条件、穿刺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输液护理,即患儿家长协助按压、固定患儿四肢进行操作;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包括如下措施。

1.2.1建立友好护患关系在患儿入院时,采用友善、亲切、和蔼态度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交流,介绍病房环境和布局,使患儿迅速熟悉病房。

1.2.2普及疾病知识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家长介绍小儿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家长提问,并耐心、详细解疑答惑,使其对患儿病情有一定了解。

1.2.3输液前沟通在实施输液操作前,耐心为患儿及其家长说明输液的注意事项,并主动了解患儿有无药物过敏史或输液特殊要求。介绍该次输液所用的药物、用药目的及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嘱家长密切观察患儿输液反应,有不适时需立即告知护士,从而改善护患关系,取得家长信任。

1.2.4输液过程中交流根据患儿年龄,采用合适的交流方式与患儿沟通。穿刺前为穿刺部位稍做轻柔按摩,穿刺操作前和过程中亲切叫唤患儿昵称,采用幼稚化语言与患儿交流,安慰、鼓励患儿,向其表达善意与喜爱。鼓励家长参与护理,并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穿刺时用语言、玩具等分散患儿注意力;穿刺成功后,给予表扬,可适当使用小玩具进行奖励。

1.2.5改善输液氛围输液时根据患儿年龄为患儿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如儿歌、动画片主题曲或舒缓的轻音乐,必要时可播放小儿喜爱的动画片,以转移其注意力。

1.2.6情志护理输液时,护士将白大褂换成粉色,从而增加亲切度。对于抗拒穿刺的患儿,采取温和的态度与患儿沟通,多运用夸奖语言来增加患儿配合度。

1.3观察指标

(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即穿刺成功、无重复穿刺的百分比;(2)患儿输液配合度: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①优:整个输液过程完全配合护士;②良:整个输液过程基本配合护士;③差:基本不配合护士。配合度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3)家长的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了解患儿家长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包括护理人员工作态度、技术水平、护患关系等,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正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干预后,干预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6%(123/1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6%(97/130)(P<0.05);干预组患儿的输液配合度优良率及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3.讨论

儿科是一个较特殊的临床科室,其主要治疗对象为儿童。由于静脉穿刺时大多患儿不合作,控制能力差,静脉呈现细、小特征[4],而且静脉穿刺时患儿因害怕而啼哭、剧烈的身体扭动,导致穿刺成功率不理想,造成多次穿刺、输液时药液外渗等情况,此时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往往较差。本文尝试采用心理护理改善这一常见情况。

心理护理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成分:护士、患者、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患者的心理问题[5]。小儿对于静脉输液的恐惧或来自以往医院经历,或来自医护人员的语言暗示[6]。因此,本研究注重通过调整护士的沟通态度和方式,有效调整患儿的心理,从而使其配合护理操作。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的输液配合度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干预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达94.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患儿对穿刺的恐惧和抗拒心理,提高患儿对输液操作的配合度,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而较好的穿刺体验、护士亲切的服务态度及优质的护理服务,大幅度改善了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输液配合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得到患儿家长认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贝,王玲.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4:127-129.

[2]汤学梅.优质护理干预对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和家长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6):24-25.

[3]许萌.住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及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4):715-717.

[4]王亚楠,李平,叶苓,等.静脉穿刺辅助装置在儿童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7,38(10):1625-1627.

[5]刘晓虹,吴菁.护理心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3):1153-1155.

[6]曾世英,严祥菊.综合护理对小儿输液依从性及舒适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