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护理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研究

郭晓萱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随着物质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发关注生活品质与身体健康,护理人员作为我国卫生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方面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除了专业的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等优秀人文理念潜移默化地输入到学生意识中,通过内化于品质修养、外化于自觉行为,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实现医患关系的改良。

【关键词】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177-02

严格上说,“护理人员”并属于医师资格范畴,但护理专业人才是现代医疗服务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与患者接触最为频繁、交流最为密切的人。伴随着中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社会医疗服务不断完善,护理专业人才的输出范围也进一步扩大,用人单位除了医院之外,还包括养老机构、学校机构甚至普通家庭,人才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然而,在全社会亟需大量护理专业人才的同时,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医患矛盾,在媒体、网络上的纠纷冲突频频曝光,导致许多原本致力于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打消念头,这本质上是对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一种戕害;就医患矛盾而言,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造成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规避、化解,从根源角度进行问题修复,促使全社会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模式。

1.我国护理专业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1.1文化课基础差、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足

客观事实在于,我国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机构主要是职业院校性质,在高考“门槛”的阻挡下未能进入普通高等院校的生源,才有可能选择职业院校学习护理专业,而完全处于独立意愿、爱好等主观性选择护理专业的优质人才,其比例是相对较低的;由此,护理专业学生的一个共同点是文化课基础较差——尽管文化课成绩不代表全部能力,但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学习方面的天赋、自律性、行为举止等方面存在差距,部分学生甚至在道德品质方面表现的较为恶劣。

同时,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实用性人才,尤其近年来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逐渐降低了“学历证书”的评分,更看重人才的实际能力,这也就造成职业院校不断加强操作、实践方面的教育投入。整体上,专业课的倾斜力度较大,但在必要的文化课方面形同虚设,学生极少进行文化修养方面的熏陶,甚至与医护相关的道德品质教育内容也不屑一顾,显然是无法满足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的。

1.2人文意识薄弱、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

截至目前,90后及00后已经成为高校生源主体,这些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高,且自幼家庭物质条件较好,在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了较为个性、自我的性格,一定程度上具有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等不良心理特征。而护理却是一个服务病患的工作,护理人员的行为举止关系到病患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由此就形成了严重的潜在矛盾。

同时,职业院校一味地强调专业知识、理论、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这是一种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的表现,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在工作中缺乏爱心、耐心,对人冷漠、烦躁,甚至与病患及家属发生严重的争执冲突。

1.3责任意识缺乏、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不强

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医患矛盾形成的“罪魁祸首”并不是费用、医术等原因,大约90%的争执源于沟通不畅,双方在态度方面表现出对抗、强硬态势,最终发酵成为激烈的纠纷。客观上,病患在身体处于虚弱、伤痛甚至危险的状态下,心理状态原本就不稳定,容易发怒、情绪激动,而我国医护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一味地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这就造成护理人员责任意识缺乏的现象,进而忽视与病人、病属的沟通。

此外,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不强已经成为现代青年人的“通病”,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兴起,将新生代的交流从现实转移到了虚拟网络,潜意识中导致网络上的人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中的人则是虚拟的,这也严重影响了语言沟通表达的有效性。

2.护理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显而易见,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对象是“人”,基本原则是“以人文本”,在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引下,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尽可能实现资源丰富、渠道开拓,探索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框架下的人本素质教育策略;笔者认为,结合当前我国护理专业课程特征,可采用的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以教师为主导、加强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在职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做到“深化专业教学改革,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根据这一要求,护理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就“课程教学”本身而言,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主导要素,一定程度上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客观上,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艺、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身言行,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要表现出“德高为范”的特征,将“传道”作为教师的第一准则,其次才是“授业解惑”。

2.2以学生为主导、加强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体,知识并非来自于教师的传输,而是源于学生通过教育元素实现的意义建构。因此,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功能,通过挖掘教材资源、提供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交流,从而不断地提高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都可以为后期的人文素质提升奠定基础;例如,在语言表达技巧方面,能够做到态度诚恳、表情从容、谈吐自如、思路清晰,帮助病患及家属解释误会,有充足的耐心、爱心来应对棘手工作。

2.3以实习为主导、加强实践活动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护理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且实践对象又具有特殊性,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危。因此,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实践活动,这也应该作为一个重点的人文素质教育环节。

首先,学生展开临床实践活动之前,需要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灌输,并指定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业务能力的教师带教。其次,在实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各种案例,每一个案例的背后都存在生动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教师应该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专题性的人文素质培养,如从道德、法律、伦理等诸多方面展开。再次,将人文素质水平作为一项考核内容,纳入到实习生的成绩中。

此外,护理专业学生的社会活动不能仅局限于医疗空间,还要进一步融入到社会,接触到不同的人、环境,例如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社区、敬老院、孤儿院等,了解不同人群的人文素质诉求,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掌握更多的交流沟通技巧。

3.结束语

护理专业的创始人、伟大的南丁格尔曾经说过:“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所要求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技术,还需要强大的人文精神作为职业支撑。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护条件的不断改善,护理专业人才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会越来越强烈,所接触的病患类型也不断多样化,由此必须加强在护理专业课程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其和专业知识、技能一样,形成护理专业人才的“本能”,不断的改善我国社会医患关系,促使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关于护理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课程教育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4):59-60.

[2]杨丽娟,李智勇.护理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04):142-143.

基金项目:河南省医学教育研究项目,课题号WjIx201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