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的价值

管辰晨

六安市人民医院心内一安徽/六安237000

【摘要】目的: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通过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认知行为干预,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疾病知识知晓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冠心病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能让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显著提高,让疾病不确定感有效减少,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认知行为干预;冠心病;临床护理;价值

在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以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也越来越多,如高血脂、高血压等,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了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生几率[1]。冠心病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均会让患者的情绪出现波动,进而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对临床疗效造成影响。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的价值,现做如下汇报。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满足冠心病的相关诊断标准[2];能自主阅读,能准确理解医嘱;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患者;精神病史或者认知障碍患者;合并脑血管意外、脑性血管痴呆、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将全部患者通过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龄为35-72岁,平均年龄为(58.3±2.4)岁;26例患者为心绞痛,11例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8例患者为心律失常,5例患者为缺血性心肌病。实验组中,男26例、女24例;患者年龄为34-73岁,平均年龄为(58.1±2.7)岁;27例患者为心绞痛,10例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9例患者为心律失常,4例患者为缺血性心肌病。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同时,为其提供认知行为干预,具体的内容主要为:

①情绪疗法:1)心理诊断阶段:护理人员应加强和患者的交流沟通,态度应保持亲切和热情,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让护理人员和患者的沟通渠道保持顺畅和高效,进而来对患者的情绪变化和生活习性进行了解,对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2)领悟阶段:在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后,护理人员应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向患者详细讲解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指出患者对疾病的不合理认知,让患者能真正了解到情绪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均可能诱发冠心病。3)修通阶段:护理人员应利用举例、反问等方式,让患者能质疑自身的不合理信任,让患者能不断改变自身的不合理观念。护理人员应详细告知患者,通过有效的自我护理和治疗,能对病情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对患者的不合理要求和极端认知进行修正。4)再教育阶段:护理人员应和患者进行持续沟通,进而来对患者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了解,对患者进行鼓励和教育,让其能对不合理信念进行自主辨识,选择更加理性和合理的方式来对自身疾病的发生原因进行思考。

②放松训练:1)放松方式的指导:对患者进行鼓励,让其积极探索、寻找能让自身保持放松状态的姿势和环境,利用听音乐、散步、深呼吸、闭目养神等方式让自身保持放松状态,让不良情绪有效缓解。2)对饮食方式和结构进行改善:对患者进行鼓励,让其对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和结构进行改变,对三餐中的肉类、蔬菜、谷物进食量进行合理分配,保证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饮食应坚持少吃多餐的原则。3)对患者进行鼓励,让其加强家庭沟通,家庭沟通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和思想负担。护理人员应详细告知患者家属家庭沟通的作用和意义,让患者家属了解出现负性情绪的原因和正确的缓解方式,让家庭氛围保持愉悦和轻松,充分理解患者的心理、生理需求,通过沟通让患者的思想负担有效减轻。4)加强锻炼: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行动能力、生活习惯、性别以及年龄等因素,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锻炼方案,运动项目主要为太极拳、慢跑以及散步等。

1.3临床观察指标

统计记录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程度;选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来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分值为0-21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3];选择疾病不确定感的评分分值为25-125分,分值越高则表示其基本不确定感越强[4]。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疾病知识知晓情况观察

对照组、实验组的疾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0%(38/50)、96.0%(48/50);在疾病知识知晓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观察

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如表1。

3讨论

冠心病患者常常存在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伴一系列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等,除此之外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情绪和不良生活习惯对疾病的不良影响[5]。所以对患者的错误认知进行纠正,对患者的思想负担进行缓解,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认知行为干预是利用有效的情绪疗法和放松训练,来对患者的错误认知进行纠正,同时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让患者以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信念,生活在和谐和舒适的康复环境中,进而让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对其预后进行显著改善。本研究中,在疾病知识知晓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总之,在冠心病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能让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显著提高,让疾病不确定感有效减少,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符娇珠,陈录清,林晓霞等.个性化健康教育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1):4793-4794.

[2]李晓瑞.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0):1540-1541.

[3]陈冰凌,黄桂莲,陈卓莲等.认知行为方法对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3):3654-3657.

[4]刘蕾.认知行为理论在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33):169,171.

[5]林治香.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的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4):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