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在中职卫生《药理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浅谈化学在中职卫生《药理学》中的应用

于夏

于夏(河南省周口卫生学校河南周口466000)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7-0393-01

【摘要】化学是中职卫生学校学生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它不仅为学习后续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免疫学、药理学、临床、医学检验等打基础,而且在医疗工作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化学与中职药学专业的关系,论述了化学在中职药学知识中的应用。

【关键词】化学极性溶解度

《药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门桥梁学科,横跨了基础课与临床课,涉及到生理、病理、微生物、生物化学、免疫学等诸多学科基础知识,其中化学知识也渗透到一些重要内容中,所以掌握好相关的化学知识对《药理学》的学习也起着积极意义。

一药物跨膜转运受极性影响

在药理学中,讲述药物体内过程之前,先讲解了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的跨膜转运主要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大方式。被动转运又分为脂溶扩散、膜孔滤过、易化扩散三种方式。脂溶扩散是大部分药物的转运形式,也是药物最简单的扩散方式。药物的脂溶性越大越易扩散,为什么?这就是利用了化学的“相似相溶”原理。由于生物膜的结构是脂质双分子层基架,生物膜的两端都是亲脂性的,所以脂溶性越大的药物越易转运。一种药物脂溶性越大,极性就越小。构型不对称的分子为极性分子,水分子为极性分子,水的极性就较强,易溶于水的药物水溶性大,极性就大,脂溶性就小。所以极性与水溶性是相对应的,而与脂溶性正好相反。学生掌握好这一点,在学习脂溶扩散受药物极性、脂溶性影响时就很好理解。

二药物的转运也受到环境PH值的影响

PH值指的是溶液中氢离子的总数和总物质的量比值的负对数,PH=7溶液呈中性,PH<7为酸性,PH>7则为碱性,酸性环境[H+]高,碱性环境则为[OH-]高,因此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下不易解离,那么水溶性小,极性小,脂溶性就大,易转运。反之,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下易解离,那么水溶性大,极性大,脂溶性小就不易转运。所以在胃液酸性环境下,弱酸性药物不易解离,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被胃酸黏膜吸收;弱碱性药物易解离,极性大、脂溶性小,则不易被吸收。而小肠PH值为4.8~8.2,弱酸性和弱碱性药物均易被吸收。例如弱酸性药物水杨酸和巴比妥类药物在酸性胃液中几乎不解离,脂溶性大,易在胃中吸收;弱酸性药物如奎宁、麻黄碱、氨苯砜、地西泮在胃中几乎全部解离,很难吸收。而在肠道中,由于PH值比较高,容易被吸收。

同理,弱酸性药物在酸性尿中,解离度小、脂溶性大、易被肾小管重吸收,而排泄较慢;在碱性尿中,解离度大,水溶性大,脂溶性小,不易被重吸收,而加快排泄。弱酸性药物则与此相反,改变尿液的PH值,可加速或延缓药物的排泄。利用这一点,临床上出现患者因巴比妥类、磺胺类及水杨酸类等弱酸性药物中毒时,常应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使药物的解离度增加,减少重吸收,以加速其自肾脏排泄,这是临床重要的救治措施。

三磺胺药的溶解度

在讲解磺胺药主要不良反应时牵涉到了溶解度这一知识点。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某一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通常是水)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磺胺在偏碱性尿中溶解度较高,而在偏酸性尿中溶解度较低,说明磺胺在偏酸性尿中溶解的量少。这样原来在血浆中溶解的磺胺进入肾脏后,在偏酸性尿中溶解度降低,一部分药物会以结晶形式折出,损伤肾脏,出现结晶尿、血尿、尿痛等症状,对此可使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增大磺胺的溶解度,减少结晶折出,减轻对肾的损害。

总之,把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学生不易理解的化学知识以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述,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易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并为以后的学习及进一步临床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