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表达:照亮阅读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指向表达:照亮阅读教学

苏幼平

苏幼平(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阳泉校区福建福安355000)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09-027-02

2011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在中年级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到了高年段则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教学应该指向表达,紧扣“语言文字运用”的根本任务,指导学生对文章语言形式进行鉴赏品析、对表达秘妙进行洞察体悟,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必须要摈弃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而要重点感知文本表达的精妙,强化读与写的内在结合。

一.整体把握中感知“文体特色”

针对不同文体样式,2011版课标则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我们就要弄清说明对象,理解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句,梳理说明顺序,了解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说明文要知道按什么顺序运用什么说明方法介绍了什么事物及其特点。议论文要明白文章紧扣什么论点运用什么论证方法阐述了什么思想。阅读小说,我们就要关注情节、人物和环境,留心情节的展开、发展与结束,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关键言行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概括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小说主旨,赏析表达技巧。

如:了解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后,教师一般在都会在课堂上进一步引导概括“这篇文章主要的内容”,这是一线教师的“经典曲目”。我们假想:如果根据不同的文体教给孩子概括的方法,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运用不到位的情况进行点拨,是不是对学生的关注文体特色更有帮助?如小说类文体《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总结方法:“我们抓住主要人物,说清重要的故事情节,适当添加环境因素,就能把小说的内容概括好。”如:《莫高窟》《秦兵马俑》这些说明文,都运用了列数字、摹状貌、作比较等表达方法介绍一种事物,针对这种文体表达特点,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用“课文主要从哪几方面介绍了——(什么事物)”去概括,可以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课文内容。像课文中写景方面的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课文介绍了——(地点)的——等景点,表达了——”这样的句式去概括。另外,针对不同文体作品,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词语去概括,如记叙类作品,大多用“本文记叙的是什么、讲述的是什么、描述的是什么”去概括;说明性作品,大多用“本文介绍了什么、描写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去概括等。

这样学生在一次次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中,不断地感知到不同的文体各具特色,在学习的时候要采取不同的方法,那么在表达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明白不一样文体写法上是不一样的。

二.理清脉络中关注“篇章结构”

从整体把握,从谋篇布局入手,让学生学会整体思维,是咱们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了解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特别重要。因此,课堂教学中,对于篇章结构的把握,我们要常常训练,教材只是个例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强化,让学生触摸文章脉络与作者的写作思维,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的教学中,读通课文后,我们明白课文围绕中心句:“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来介绍的;通过对课文梳理发现是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的: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2.维也纳是第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3.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4.维也纳的国家歌剧歌剧院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在世界上都有很大的影响:理清课文脉络后不难发现课文是总到分的篇章结构,并且是先概括介绍后具体介绍的。这为后面学习说明方法埋下了伏笔是至关重要的。

教《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时,在学生初步理清文本脉络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概括:高原环境的描写、柳树的样子、柳树的经历、家乡灞河的柳树。在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之后,教师指引学生对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行思考,这些内容与课文表达的中心有着怎样的关联呢?”在深入品读之后,学生逐渐明白了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描写青海高原的荒凉,意图在于借助外在环境的贫瘠,从侧面衬托柳树生长的苦难历程;描写这株柳树的样子,意在通过正面描写,再现在荒凉环境下柳树特有的成长状态;而柳树的生长经历,则是以想象的形式展现其坚强不屈的品质;描写家乡灞河柳树,意图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高原这株柳树的坚忍不拔。

由此,读写结合已经悄然发生,教学指向谋篇布局,指向文章的篇章结构。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感知、理解、品析、体验,批判必将对学生习作产生影响和迁移。

三.比较思考中学会“选择事例”

材料事例是学生习作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是一定等到习动笔写才讲怎样选择事例。平时课堂教学中时时引导层层推进,到真正动笔时,学生内在才会发力。阅读教学中,在整体观照下,引导学生比较思考《理想的风筝》这篇写人的记叙文写了刘老师的三个故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为什么要选这三个事例来写?比较这三个事例有哪些异同之处?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外貌、语言、神态、动作,,,但作者为什么详细写了人物的动作?同时课文还进行了环境的描写,不写可以吗?《黄果树瀑布》一课中写了瀑布的声音和形状,一般我们去游览瀑布只写形状不写声音,作者却重点写声音,这是为什么?再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谈礼貌》。文章引用中国古训“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引出话题: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接着,列举《说岳全传》中牛嗥与岳飞问路的不同际遇、小朋友礼貌待人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纠纷以及总理在理发中宽以为人的三个事例。例举了古今的例子,有普通人和名人的,却没有外国的例子,我换个可以吗?通过研读学生很快发现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然是传统就应该是中国的。教学直指事例的选择,体会作者意图。一篇篇课文,一次次撞击,必将不断敲打学生敏锐的心灵,荡起思维的浪花。

四.品读感悟中学会“表达方法”

表达是文本的姿态是一种呈现方式,是作者使用文字表情达意的秘钥,隐匿于文本内容中。我们的教学必须把语言露出来,让学生在看内容的同时看见被遮蔽了的表达方法

执教《春联》课始就开门见山告诉学生:春联的种类繁多,内容也丰富多彩,这一篇300多字的课文是怎样把春联介绍的清清楚楚,作者的秘诀是什么?这节课咱们来探秘。”沿着“大家开看一看,这段文字有什么规律?”这一思考路径,学生沉入文本、提取信息、,最终得到“3个有的”,“更多的是”,“4个如”。关注文本形势入手进行说明方法的提炼。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作者的另一个秘诀藏在“如”里,你们看“如”的后面就出现一个春联对不对?

师读“如”生接读例子

师:“如”是一个暗号,在偷偷地告诉我们作者开始举例子,这个方法就是举例子

师:这些例子有的介绍了美丽的春光如——有的介绍了人们幸福的生活如——生接例子,调换顺序增加难度。

师:去掉这些例子可以吗?(将去掉例子的文字和原文对比)举例子有什么好处?

师:一个种类一个例子,咱们还原回来一起来读一读(女生读类别,那声读例子)

从语言的角度去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不是停留在内容上,二十管事了文本的表达方法。没有离开内容的形式,也没有离开形式的内容。而当我们带领学生从形式切入,去体味形式背后的深层用意和独特效果的时候,我们也就让学生看见了更高级的“内容”。

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一直关注着作者如何表达;这样的“指向表达”努力让学生语言和思维更加思辨;这样的“指向表达”既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又提升学生的表达,让学生思维和言语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