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库与知识城市建设的关系——兼论新智库建设方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论智库与知识城市建设的关系——兼论新智库建设方略

王荣华

摘要:知识城市的实质是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发展趋势,通过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运作,提升城市的知识、信息拥有量,不断提高城市无形资产,逐步实现以人才、科技、信息、知识等为核心要素的城市科学发展道路和模式。智库是知识城市的重要组成要素,对知识城市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对智库与知识城市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时期建设新智库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知识城市智库智库建设

一、知识城市的理论探索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兴起了“知识城市”的新概念,它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问题的一种历史反思,其宗旨是要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实施以“知识为基础发展”(knowledge-baseddevelopment,KBD)战略,加速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结构转型,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参与全球循环的核心竞争①力。实际上,知识城市就是人类智慧的城市化再现,也就意味着城市需要学习型的居民与社会氛围,科学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和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城市动力体系,而这一切需要政府和市场的科学决策与判断,寻求解决城市问题的平衡点和结合点,捕捉更大的发展机会。当前,“知识城市”概念开始深入中国城市发展的实践中,一些城市(如深圳等)已经提出了建设“知识城市”的构想,逐渐成为我国城市转型的主要方向。从知识产业到知识经济,再到知识城市,这是个递进发展的过程,也是认识深化、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知识城市的实质就是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发展趋势,通过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运作,提升城市的知识、信息拥有量,不断提高城市无形资产,逐步实现以人才、科技、信息、知识等为核心要素的城市科学发展道路和模式。可以说,软实力、软影响是知识城市建设的关键和核心。

二、智库对知识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智库是知识城市的重要组成要素,智库可以为知识城市建设提供知识生产、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反过来,知识城市又可以为智库建设提供环境和养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全球知名智库的存在,无疑增加了当地城市的知识含量、知识资本和知识品味。知识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不断加强城市软实力的过程。软实力的生产力集中体现为理论的创新能力、文化的创新能力和制度的创新能力,以及将各种创新融合起来、广为传播的国家形象塑造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承担者也就是软实力的生产者,无疑大学、新闻媒体、文艺体育团体等等都具有软实力的生产功能,都应当加大投入、加速发展。作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标志,无论是中长期的战略设计,还是在危机反应的预案准备,或者是教化国民的理念培养,以及促进国际社会理解的第二管道,都离不开智库参与。智库作为软实力的载体已经成为国家决策力量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有智库的城市、地区,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其发展战略较为可持续,其政策和人才储备也较充分。例如上海东北角区域的杨浦区,是上海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之一,也是大工厂集中的城区,人称“工业杨浦”、“下只角”,同时,该区也是大学、大研究院集中地,过去由于体制、理念的问题,未能很好地整合资源,发挥出当地的优势。为了改变面貌,谋求跨越式发展,杨浦区积极探索、总结“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发展战略,提出了必须从“工业杨浦”转变为“知识杨浦”的新目标。这种作用是社会转型、快速发展、成绩巨大、矛盾凸现背景下的必然分工,智库作为一种相对独立而又积极的智慧力量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智库建设,越来越认识到智库作为政府科学决策重要依靠力量的重要性。努力建设“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新型智库,已成为广大决策者的共识。

三、一个典型的分析:从“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到《中国大趋势》

《中国大趋势》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继《大趋势》、《亚洲大趋势》之后的第三本解构现实和预测未来的力作。该书力图以全球视野结合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来观察中国,并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其中,第二个支柱——“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奈斯比特将之概括为中国社会以大众意志表达为基础的“纵向民主”,与西方社会政党替代、并以精英意志推介为基础的“横向民主”不同。而在奈斯比特看来,“纵向民主”的优势在于:中国领导人没有在争取连任上面耗费时间,他们的精力都用在了实现长期目标上;同时,治理国家的权力来源于政绩,而非选举的胜利。《中国大趋势》以全方位、创新性的分析和见解,在中国政界和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奈斯比特获得创新见解的基础是,一个新兴智库及其麾下一批智库型人才的有力支撑,这个新兴智库的名字叫“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这是奈斯比特与时任天津市长戴相龙会晤后的产物。从智库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来看,在天津设立一个由外国学者设立的“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是出于加强城市化建设、知识城市建设,也是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城市和战略性思维能力建设的需要。这样的合作增强了天津这一北方中心城市的软实力和软影响;同时,这一新兴智库的有效运转,也将会培养出一批既有国际视野,又了解中国国情的智库型人才。

四、新时期建设新智库的策略选择

知识城市建设的关键不在于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流动重组知识,如何整合知识、管理知识,进而从新的视角和思路出发,创造出新的发展方式和新的路径。据此,要想发挥智库在知识城市中的作用,除了不断积累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通过内部、内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整体知识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在思辨中寻求解决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路径和新建议。知识城市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智库需要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新意的知识决策产品和知识服务,而关键是依靠一大批智库型的人才。

建设一流的知识城市,关键在人才,其中包括智库型人才。建设知识城市,最为关键的还是人才问题,像上海、深圳等不具备自然资源优势的城市,人力资源更应该是促进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在知识城市建设中,应该更多地引进和培养靠得住、用得上、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也就是复合式智库型人才。所谓智库型人才,是指能够为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作出独特贡献,能够为社会进步找到发展对策,能够针对实际情况表达理性见解的高级专业人员,能引领社会、重视民意又避免民粹主义,发挥罗盘指南针作用的高级决策辅助人才。智库型人才所特有的要求就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能从事国际交流。但实际上,我们的知识城市建设,仍然缺乏这样的智库型人才,这与当前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有很紧密的关系。

新智库要能体现代表一个城市国际交流的新水平。实践证明,重大工程项目(如磁悬浮)评估既有工程技术风险,也有社会后果风险评估。智库型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需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同时,还需要有强烈的引领社会理性发展和具有影响国际话语权的责任感、使命感。而新智库集聚着众多精英,在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和深入的今天,理所当然要成为国家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载体。新智库要有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能够在国际舞台上通过交流与沟通来体现国家政治影响力、亲和力和道义感召力。

智库核心任务是超前研究,要有担当“第三方”、“冷班子”角色意识。世界大多智库以承担政府委托研究课题为业务重心,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程度,提供的政策建议被政府采纳的情况,往往是判断一个智库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但重视决策咨询服务决不意味着只是仅仅做决策的解释和宣传工作,智库的特点不仅要关注现实问题,能够对目前所面临问题和难题拿出科学性、选择性和可操作的方案,需要超前研究,要有能力对未来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科学性的预判,更要有“第三方”研究者意识,要有人云不云,要讲得出领导不熟悉的话,甚至没有听过的话。这些都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艰苦的理论创新、研究方式方法的创新。

注释:

①http://www.hudong.com/wiki/%E7%9F%A5%E8%AF%86%E5%9F%8E%E5%B8%82.

作者简介:王荣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卢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