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金矿成矿规律、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试分析金矿成矿规律、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

王肖东王鲜

灵宝黄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三门峡472500

摘要:对金矿进行研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不仅仅需要地质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国家加大重视,提高对其进行支持的力度,本文则主要对金矿成矿的规律以及矿床的主要类型和成矿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以便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金矿;成矿规律;矿床类型;地质特征

1.金矿的形成

砂金矿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一般认为,金矿是在火山喷发时,由岩浆从下地幔处带上来或者是以岩浆侵入式的带入地壳浅出的物质形成。在金矿矿脉中,含有与其他成分物质混合形成的不同比例的天然金,矿脉主要由石英石、金属硫化物等物质组成;在长年累月的冲刷磨砺过程中,矿脉中除金以外的杂质逐渐被氧化、风化,天然金在水流等条件的影响形成金块颗粒,从而形成砂金矿。

2.金矿地质特征分析

2.1金矿矿体分布特征

金矿的形成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地域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矿脉的形成会受到地层岩性方面比较大的影响,并且方向上与NE断裂层是统一的,在平面上往往呈现上沿串珠型连续分布形状。在长时间的地质作用下,矿脉的形成就出现了较大的地域性差异,矿脉结构往往错综复杂,且穿插于各个地层之间,通常硅化带所形成的矿体在分布上多呈喇叭形状。

2.2金矿地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从矿石的特性上看,金矿分为热液石英岩、硅化粉砂岩、硅化泥岩及硅化角砾岩等种类,对于各个种类中的充分岩石,一般都是随机分布的,并没有固定的规律;在区域分界线方面也是模糊的,这些因素使得金矿在地质方面体现出更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相对的金矿地质构造较为简单化,通常均是呈现为轴斜方向分布且具备向东延伸性分布特性,和轴线接近的位置通常存在低角度逆断层。断裂型和层控型是矿产形成的两种常见形态,断裂型一般在接近矿产轴线逆断层中出现,在形态特性及断层上大多以透镜和似板两种形态。其对应的层控型矿体具备碳酸盐和强硅化的形态,对应产出部位通常处于轴线地段和淋漓破碎地方,这也是层间性质矿脉分布,所对应矿体形状均是层片形状或者是透镜形状和鞍形状。层控型矿体具备极为丰富的资源可供开发且为关键的采掘矿层。

2.3金矿矿体特征

受地层特点、构造及岩浆活动的影响,金矿矿体呈现出一定的特征。金矿矿体在构造破碎带中的分布比较集中,并且与矿体周围岩石是逐渐过渡的。一般来说,矿体平面多呈弧形分布,剖面较为规则;同时,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就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而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则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2.4金矿矿石特征

金矿矿石是有多种类型的,常见的主要有石英—白云母—锡石、褐铁矿—锡石、黄铁矿—黄玉—锡石及萤石—石英—锡石四种。其中,石英—白云母—锡石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的分布较多,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是较为罕见矿石类型;褐铁矿—锡石是由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组成的氧化带型矿石,分布地域主要为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矿石类型,一般是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的混合物,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萤石—石英—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矿石形成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矿石在结构、构造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大致可以将矿石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浸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

3.金矿成矿规律分析

3.1地质流体作用下的成矿规律

在金矿的形成过程中,地质流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不同形体的流体对金矿形成所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受到地质及复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金矿的各种元素在分布上是分散不均匀的,而地质的土层构造与流体结构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金矿在形成的演变中地质土层构造掌控着地域中地质土层的耦合,是土层间的主导环节。土层间的流动构造是地质流体转移流通有力动力,而经过环境的影响以及地质结构的挤压,大部分流体矿质会在土层一定的位置积聚沉降从而形成金矿的初始地位。

3.2成矿地质构造影响下的成矿规律

地表变化及层级结构是影响金矿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从地层结构间的变化形态方面看,地幔历史阶段处于部分隆起的特征变化阶段,促成在部分地域处于塌陷、断接的地层状态的情况下,由于地层活动变化频繁而增加了地质影响条件的复杂性,导致在地域断层处出现相应的沉积物。另外,该地层的沉积物在地表岩浆以及火山活动等外因影响下会出现沉降压实的现象。因此,金矿的形成离不开地质结构的变化的影响,地质结构变化为金矿的积累以及元素活动提供了更好的前提和条件。

3.3控矿层位影响下的成矿规律

首先,褶皱—断裂带对矿带的分布进行了相应的控制使金矿带分布和构造格局之间体现出较大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其次,金矿的成矿源往往是多源性的,早古生代浅变质的浊积岩及片岩,晚古生代的火山岩和侵入岩等,不同程度富含金源,特别是金矿化体和矿体,为砂金形成提供了矿源。而且当岩体、金矿化体、矿体等含金物质在长期的剥蚀风化下,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黄金在不同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下,以各种状态从岩石中分离出来,进一步丰富了砂金形成的矿源。此外,各种影响金矿成矿在促使金矿形成的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成矿作用的相互叠加的,這就使得成矿多期性、矿化多样性现象的出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构成相当规模的金矿床营造了条件;最后,由于多期次构造活动的出现,致使构造控矿呈现出了抽象化和复杂化,对成矿而言,可以是较为单一的断裂构造控矿,同样也可以是断裂和褶皱相互结合的控矿,与此同时,多期次的成矿作用受到了多期性构造活动的直接性影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矿化的再富集与叠加营造了基本条件。

3.4岩浆活动与成矿规律

在金矿的成矿过程中,岩浆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区域范围内的核心金矿矿床往往分布在该区域中的岩浆活动区域内。同时,金矿矿床和岩浆活动之间是存在着较为紧密的时空成因关系的,例如,如果在一个地带的地质构造活动地带上,集中分布着加里东期的构造岩浆,那么矿化出现在这个地带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并且多以金矿化为主要特征;此外,构造活动的拓展方面也会对金矿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印支—燕山期的构造活动主要朝南侧和北侧方向拓展,致使矿化多向南侧迁移,同时以多金属矿化为主要特征。另外,地区构造—岩浆和成矿的一种发展规律中同样可表现出分带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矿的形成不仅需要特殊的环境,而且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反应和变化。文中以绿岩带型、矿金砂、变碎屑岩型、火山岩型、卡林型金矿为例,分别介绍了这些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另外,对于金矿成矿规律的研究,可以分为成矿时间、成矿地质、形成矿体、矿床蚀变四个方面。全面掌握金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有利于对金矿有无、金矿类型作为预测,从而提高矿石开采效率。

参考文献:

[1]宋贵常.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0):165-166.

[2]王垚.辽宁丹东五龙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分析[J].城市地理,2016,(06):71.

[3]王成辉,王登红,黄凡等.中国金矿集区及其资源潜力探讨[J].中国地质,2012,39(05):1125-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