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初探

许文婷

许文婷(慈利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湖南张家界427200)

摘要: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是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初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工人短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出现了严重匮乏的现象,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瓶颈之一。2003年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了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地位,国家及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就技能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系列的布署。我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的办学方针,以加快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为学校的主要职责,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培养优质技能人才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校企合作教育的现状和基础

当前,校企合作进行职业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目前我国尚缺乏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应政策,企业对教育的支持程度远远不够。仅就接受学生实习而言,企业往往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技能培训,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2.一些企业出于种种原因,愿意向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甚至提供部分师资,但校企合作的长期性、稳定性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校企之间能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保证实习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以互惠互利、资源互补为导向的运作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系统中,企业、学校、学生三大主体之间构成了互为资源要素的供求关系,这种供求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学生需要成才和就业;学校需要提高学生技能和科研。三者之间利益不同,在实现自身价值目标过程中为其他主体提供服务,互惠互补,这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和动力源泉。

二、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践

1.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的前提

学校应充分进行社会调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作企业和技能岗位。在选择合作单位时,首先考虑企业要有公益思想,愿意支持教育事业;其次,企业能实质性地按实习教学计划培训学生,使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学校与企业可签署不同形式的长期合作联合办学协议,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具有绝技的高技能人员参与专业建设以及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制定;企业派出一线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专业课,课程教学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安排指导学生实习;企业优先安排学生就业。

2.成立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是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学校可聘请企业或行业的专家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参与学校有关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校教学和企业教学真正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全面落实学生技能的培养目标。

3.校企合作教育的几种模式

我校是从99年开始探索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仅以就业性实习和补充师资队伍的不足为主要目的的校企合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在数量、质量、层次方面的需求,也难以实现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突出技能的培养。因此从2000年开始,学校提出了一个专业一套实验室、一个实训基地的教学改革目标。在此过程中,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寻求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密切关注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与企业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开展了全方位、多形式的合作,创建与实施了多元化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

我们创建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①助学与顶岗互补。学校和企业签定订单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企业向学生提供奖(助)学金,资助学生完成学业;学生在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毕业时,由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决定是否聘用。同时,采取这一模式还应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签定协议,明确规定三方的权利、义务,让三方各得其所,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培养合同的方式,规范主体行为,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②实习与补员互补。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时,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规律,灵活安排实习实训时间,可以形成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形式。学校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旺季的规律,安排学生每年定期到企业进行几个月的顶岗实习。这种时间调整,深受企业欢迎,学生在企业实践得到了磨练,学校在不增加任何教育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实践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产生了“三赢”的效果。

③优势与服务互补。学校在企业的实践教学,通常请企业安排指导老师,请有关的专家、绝技人才讲课。与此同时,学校要发挥本校教师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作用,如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积极宣传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形象,帮助企业做市场调研、信息咨询等等。这样,学校解决了学生实习师资问题,企业则节约了员工的培训成本,形成了师资资源上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我校的电子专业,开办不久即与步步高、三星等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并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前两年主要在学校培养,最后一年企业直接参与教学,并在企业实习实训,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能顶岗工作,毕业后直接安排其就业。财会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校内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但实训空间不足。经过学校的努力,建立了十几个相对固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师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解决企业财会方面的难题,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场地,并将学校作为企业的顾问和参谋,学校教师把企业财务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为企业解决了很多财会方面的专业难题,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实施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

1.形成了合理的人才质量标准

与企业合作办学,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并且能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和信息化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职业教育是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实际的教育,必须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企业的参与使课堂教育能够随时反馈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密切联系实际的职业教育具有随时进行调整的条件,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尽可能地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校企合作教育通过科学的管理、良性机制的建立,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就有机会进入生产和实际工作领域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从而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由于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直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大大增强了接受全面发展教育的自觉意识,从而增强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性。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职业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不仅需要有全面的知识,而且需要有更好的适应性、开拓性,有更加灵活的创新意识和更加健全的创业心理。校企合作教育为这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造了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校企合作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6.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所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为社会所欢迎,是衡量该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学校与企业间构建了一种良好的关系与联系通道,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校企合作的几点启示

我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今后的合作中,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1.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现有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

我校虽然在不同的专业中采取了不同的合作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在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上还有一定的欠缺。我们要建立组织机构统筹和研究全校的校企合作工作,成立研究机构,不断探讨新形势、研究新课题,开展对外交流,要拿出具有前瞻性、时效性的校企合作的新理念、新办法。要加强审核监督机制,规范合作的全过程。特别是对校企合作中教学的研究、课程的设计、新专业的开发、与合作企业的经济往来、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等环节与过程,都应该有效地控制与监督,使其符合培养人才需求的方向、符合技工教育发展的方向、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符合企业岗位技术的需求。

2.继续探索和实践多元的校企合作模式

我校的校企合作在现阶段为培养人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要真正做到和企业的全面合作,达到理想的互利双赢的境界,还要继续完善校内专业教师顶岗培训制度,要提高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层次,建立培养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强化人、财、物等资源在校企间的转移或流动,形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力。要建立公共服务机制,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将校企合作的成果推向社会,积极寻求公共政策、公共财政的支持,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和辐射面。

在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模式中我们体会到,多元校企合作的模式是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中攀上校企合作的制高点,就能实现职业学校的厚积勃发、展翅腾飞。

参考文献

〔1〕张小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2007,3,9.

〔2〕黄迎新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中国培训,2006,(12).

〔3〕高耀彬陕荣善产学一体: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中国教育报,200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