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汤继芹1董博2马丽虹1

汤继芹1董博2马丽虹1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济南250355)

(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1)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于脊髓损伤(SCI)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SCI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55例,实施间歇性导尿联合手法训练、微波治疗、局部音频电疗等综合康复训练,观察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前,患者的膀胱容量为(413.5±122.4)ml,训练后为(479.5±63.1)ml,较训练前显著提高(P<0.05);训练前残余尿量为(397.5±107.9)ml,训练后为(136.8±72.9)ml,较训练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SCI痉挛性膀胱功能患者实施综合性康复训练和护理,可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膀胱功能脊髓损伤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2-0393-02

脊髓损伤(SCI)是由12胸椎水平上方脊柱创伤所致,由于患者的膀胱逼尿肌或者括约肌失去了上神经元的支配,可发生排尿功能障碍,即痉挛性膀胱[1]。SCI后痉挛性膀胱主要表现为膀胱逼尿性反射亢进、膀胱功能下降以及容量减小等,并可出现尿路感染、尿潴留以及肾积水等,重则可导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2]。我院对SCI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康复训练,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55例,均经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为脊髓损伤,均存在排尿障碍。其中,男34例,女21例,年龄22-65岁,平均为(35.7±6.8)岁。脊髓损伤类型:9例颈髓损伤,12例胸髓损伤,20例腰髓损伤,14例脊髓炎。

1.2方法

1.2.1间歇性导尿

(1)术前准备

患者取平卧位,调节测压计零点至患者的膀胱水平,保持生理盐水管、测压管与尿管相同,并以500ml35℃的无菌温热生理盐水进行一次性膀胱内灌注,灌注速度为80-100滴min。仔细观察量尺上液面对应刻度,记录为膀胱内压力。灌注量<250ml表示膀胱容量不足250ml或者膀胱内压>80cmH2O。对于灌注量<250ml者,不宜实施间歇性导尿术,应先予以留置尿管并定时开放。口服10mg山莨菪碱,3次/d,待膀胱容量增加至450-500ml时方可实施间歇性导尿术。

(2)间歇性导尿操作

严格执行饮水导尿计划,视患者的补液量、生活习惯以及活动时间等,制定翔实的饮水计划表。饮水量应维持在1550-1650ml/d之间,三餐各400ml,晚间20:00直至次日晨6:00之间不予饮水,以免夜间发生膀胱过度膨胀。第2次导尿是,如患者能够自主排尿>100ml并且残余尿量<200ml,则导尿时间可改为1次/8h,当达到平衡后即可停止导尿。详细记录每次导尿时间、渗尿及导尿量、饮水量等。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正确的导尿方式,便于自主导尿。同时应讲解间歇性导尿对于排尿功能康复的影响,以提高其配合度。

1.2.2膀胱手法康复训练

于导尿前30min指导患者进行手法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叩耻骨上区,使逼尿肌产生牵拉反射,并经骶髓排尿中枢产生逼尿肌收缩,以手指有节奏地拍打耻骨联合区,7-8次后停止3s,反复操作2-3min。有利于刺激皮肤-膀胱系统反射,建立反射性膀胱。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膀胱手法康复训练,此后可自行训练。

1.2.3微波、音频理疗

采用DL.YⅡ型音频电疗仪放置于患者的膀胱底部进行局部音频电疗,调节输入频率为30Hz,20min/次,1-2次/d,6d/周,连续治疗2周。以日本NIHONMEDIX型微波治疗仪照射膀胱局部,15-20min/次,对于单纯痉挛型膀胱,照射强度为0-50Hz;对于合并尿路感染者,照射强度可调节至10-50Hz,1-2次/d,6d/周,连续治疗2周。操作均由专人完成,期间应密切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以便及时停止治疗。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第4周由专人测定患者的残余尿量以及膀胱容量并做好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康复训练4周后,患者的残余尿量较训练前显著降低,膀胱容量较康复前显著提高(P<0.05),见表1。

表1康复训练前后患者的残余尿量与膀胱容量比较(x-+--s,ml)

时间例数残余尿量膀胱容量

康复前55397.5±107.9413.5±122.4

康复后55136.8±72.9479.5±63.1

3讨论

痉挛性膀胱主要是因逼尿肌反射亢进以及逼尿肌与括约肌失调所致贮尿和以及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常表现为尿潴留与尿失禁同时存在[1]。对于SCI后痉挛性膀胱功能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及治疗的目的是维持其膀胱的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重建反射性膀胱,恢复膀胱的贮尿以及排尿功能,并改善膀胱的尿流动力学性能,改善生活质量[3]。

间歇性导尿术是临床常用导尿技术,其避免了传统留置导尿管导尿存在的尿管拖累,并可降低发生尿路感染的风险。同时,其可刺激膀胱以及尿道括约肌周期性地收缩和扩张,从而维持其正常生理状态,促进膀胱功能以及括约肌功能的康复[2]。间歇性导尿能够有效降低残余尿量,从而维持有效膀胱容量,促进膀胱功能的早日康复。手法膀胱功能康复训练能够刺激患者的皮肤-膀胱反射,增加膀胱内压力,反射性地刺激膀胱逼尿肌收缩以及尿道括约肌舒张,从而恢复自主排尿[1]。实施音频电疗,可利用电流刺激血液循环,并可提高尿道平滑肌的舒张能力,对于尿潴留等具有显著疗效,且患者无痛、起效迅速。微波治疗则应用高频电磁波刺激膀胱局部,缓解膀胱局部肌肉痉挛症状,有利于促进膀胱功能的康复[3]。本研究应用上述康复训练方案配合精心护理,患者的残余尿量较护理前显著降低,膀胱容量显著提高,与徐珍丹[4]等报道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并配合精心护理,有利于改善膀胱功能,促进自主排尿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岳晓香.综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23):94-95.

[2]冯丽梅.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8):146.

[3]苟仁秀.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7):6-8.

[4]徐珍丹,陈仙芳,高福明等.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系统康复训练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9):2729-2730.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3-2014科研项目(项目编号:zdxk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