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语文教师对教学的高度追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3

科学教育:语文教师对教学的高度追寻

马桂香

关键词:科学教育;语文教学;语文教师

作者简介:马桂香,任教于江苏省吴江市盛泽中学。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经常长时间地在困惑中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论是,更好地落实基础知识的训练,更好地追求审美能力的提升,更深地挖掘学生品鉴文学艺术的潜能。就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做什么?仅仅对三年负责,不是的。有位从教近三十的教师说,应该为学生的三十年负责。这让笔者更加叩问自己,觉得有必要调整自己的教学目光,把教学视野投向科学教育,生出一个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高度追寻。

一、语文新课改对科学教育的目标诉求

新课程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强调“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素养中享有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在课程性质中表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学生在“思考领悟”和“发现创新”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民主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1]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来看,语文新课改对科学教育有着明确的要求。科学教育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同审美目标、情感目标、思想道德目标一样,占有重要的位置。

有学者提出,科学教育肩负着铸塑民族新魂的重任。科学教育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为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何谓科学教育?要回答这个问题,须从科学教育思想体系谈起。科学教育思想体系包括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创新精神、实事求是、辨证的怀疑和批判意识和协作精神。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也可以把科学本身看成是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过程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笔者以为单单从字面结构上理解,无非有两个层面。一是指向目标层面,是教育活动中关于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等目标,二是指向方法层面,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要遵循的恰当、正确和合理的方法和原则。

基于以上理解,笔者把科学教育的内涵概括为:以培养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为目的的教育;在培养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的过程中遵循科学生活和学习的方法和原则的教育。前者偏向以培养科学素养为核心,后者侧重以培养科学生活态度为宗旨。对学生的科学教育,不仅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还要有助于他们过上科学的生活。

二、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是一门极具开放性的科学课程。无论是课程的学习内容,还是活动组织都给教师、学生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语文课程改革就是要以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为平台,以探究式学习为中心,促进在教育过程中的交往互动,圆满流畅地完成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因而,以“探究、讨论、合作”为学习方式的新语文课堂,是培养科学素养最大的操作平台。

语文文本的选材,无论是什么体裁,都蕴含着大量的科学教育资源。文学类文本,注重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论述类文本,重视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实用类文本强调来源的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必然联系。这些鲜活、新颖的语文新教材为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强烈体现着文本的科学教育价值取向。

拥有“求真”理念的写作实践活动,为科学教育提供实践机会。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板块中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教师角色的人性化转换,为科学教育的实现提供了保障。陶行知先生提出中国科学教育需有民主的教师,民主的教师必须“肃清先生架子,形式主义和师生严格的界限,要虚心,宽容,跟学生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新的教师观,颠覆了传统教师只注重“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角色,转换成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的引导者、对话者和陪伴者角色,这无疑为营造更为民主、宽松的课堂情景氛围提供了保障。

此外,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大家都知道。语文是文学与语言学、文字学甚至社会学等多门类的交叉学科。一篇文本,很可能综合了古典文学、民间文学、语言修辞学、文字学的某些东西,还综合了戏曲、曲艺、民俗学的一些东西,并且设计哲学、美学、文艺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许多知识,可谓内容复杂。这种高度的综合性特点为科学教育提供了可能。

三、语文教学中实施科学教育的问题与思考

语文教学中实施科学教育的问题可能源自诸多方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下面的问题中追寻到科学教育的高度:

(1)科学教育理念的误读

当笔者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有同事从电脑旁经过,笔者问他们怎么理解“科学教育”,回答都是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方面的,即笔者所理解的第一层内涵,而很少涉及科学的生活和学习方法和原则方面,即第二层内涵。在现实教育中,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这其实反映出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科学教育理念的误读,至少是一种比较表浅的解读。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获得科学的生活。科学生活是什么?以恰当、合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生活,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目标,达到一定的生活境界。陶行知先生也倡导,在科学生活倡导下快乐地生活,智慧地生活,健康地生活以及和谐地生活“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宗旨”。语文课堂的科学生活教育,也许就是使学生能够诗意地栖居。正如“语文味”的理论创始人程少堂认为的那样:“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2)科学教育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淡化

与对科学教育理念误读的同时,有些教师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科学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没有应有的地位。陶行知认为“科学要从小做起,必须在民族的嫩芽——儿童加功夫培植。有了科学的儿童,自然会产生科学的中国和科学的中华民族。”于漪老师也批评指出:“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时,要重视内容及语言表达。思维的训练,它的准确度、广度、深度、强度等常被忽略,未放到应有的位置。”[2]语文教学中很多的能力点,不仅仅是属于语文的,更是属于科学的。但是它们和思维能力一样,在语文课堂中被淡化。

例如想象力。语文教学中有“点评”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空白联想”的点评方式的强化,实质是对科学素养的培养。空白联想体现了阅读评点中的联想迁移能力,这种美学中所说的“召唤结构”解读既是对文本隐含信息的思考,也是加入阅读主体的思考。诚然,有些教师认为,这种思考、评点与解答阅读题目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笔者深信,它能够在想象中放飞自由的翅膀,点燃个性化的思考火花,滋生细腻体悟的诗意情怀。它不仅有助于阅读者情感和思想的积累,同时也是阅读与写作中创造性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有自由的科学的梦的地方,也许会出现创造的奇迹。

又如“远距离反思”。远距离反思对文本的关系也许更为遥远,因为这种解读信息是由文本空白信息所引发的个性思考,是对文本阅读信息的再创造,是一种阅读的无序反应。但是这种远距离的反思恰恰是培养阅读与写作想象能力和批判性思考的有效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生长点的形成。这种阅读发现的专利权永远属于阅读中的发现者。[3]由此,在“远距离反思”阅读评点的课堂形态,培养学生的“思考”、“批判”、“发现”精神正是科技教育的内在要求,体现着科学课堂的典型特征。

这两种课堂教学形态,因为难度大,收效慢,远离“功利主义”的应试策略,被教师们淡化。语文的科学课堂进行科学教育,必须有意识地在落实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凸显科学教育的目标。

(3)语文教师科学素养的薄弱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科学教育,首先要求拥有科技素养的语文教师。教师要具备怎样的科学素质?爱迪生说,“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爱因斯坦也说,“诗人的敏感与独创精神,一经与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说明科学家与诗人具有相同的素养。歌德认为,“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这则进一步说明知识的厚博与视野的宽广是科学素养的部分。陶行知还主张,教师将科学融入自己的生命,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利用科学好好地生活、生存,并且负起培养科学幼苗的重任。教师为科学教育的引领者,在科学教育的实施中起关键作用。科学教育能否成功,效果究竟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科学素养。语文的综合性,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只有具备了博厚的知识积累和广阔的知识视野,才能“从外语中汲取语法知识,从政治中掌握社会规律,从历史中积累典故,从地理中饱览世界风光,从数理化中转接词语”,才能在“在打通中求得博厚,在博厚中求思考的深刻,见解的独到,使语文在获得延展性的同时,更获得弹性与柔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需要的是活跃和炽热的思想和研究精神。[4]而教师的科学素养现状如何?部分教师业务水平不高,自然科学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单一,谈不上知识的厚博;不具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所需要的技能,教学方法单调死板,缺乏有效引导和启发学生探讨与思考科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不善于积极和培养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无法引导学生走向科学的生活方式。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但在现实中,语文教师学习热情不足,缺少广阔的知识背景,视野局限在本学科教材内容和考试有关的知识上,跨学科的知识能力甚少,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语文教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面对新时代新改革的背景,不应该让语文教师科学素养的薄弱,成为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科学教育的巨大制约。

教师必须成为科学素养较高的人,也必须从三个方面努力:“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并努力丰富教育手段和提高教育技巧,使自己的一生成为不断历练的一生;“不断扩大视野”,探求新鲜事物,汲取最近的科学文化成果,使自己的一生成为不断更新的一生;“不断强化科研意识”,把教学实践与科研结合起来,在教育活动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创造新经验,使自己的一生成为不断学习的一生。[5]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理应成为语文教师的高度追寻,追寻理念的完善,实践意识的强化以及实施所必备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唯有如此,语文教师才能在不断追寻中,通过对科学精神的反复探求,不断触摸科学的本质与灵魂;通过对科学生活的执着追寻,不断丰富生活的智慧和提升生存的境界。[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于漪.启发思考激智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9).

[3]张国华.分层式阅读评点课堂形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12).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盛泽中学

邮政编码:21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