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法点滴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古诗文教学法点滴谈

韩红波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光辉与魅力是永远不可否认的,综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我们从一篇篇隽逸清洒的文言短文中领略了它的脉络,先秦散文的精锐说理,唐宋散文的华采飘逸,无不透视出古代先哲的聪颖智慧,以及他们对人类世界的深刻思考。然而,由于年代的久远,文化的差异,古诗文虽然文化含量很高,但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却较难顺利把握,基于这些,现将我在古诗文教学方面的点滴体会与大家进行交流与分享。

1落实好古诗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

1.1利用课本注释。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他们对文言文的接触刚刚起步,处于尝试性学习阶段,由于他们迫不及待想读懂篇章的意思,所以他们在学习中不会放过课本注释的利用与理解。即便如此,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注释的利用,因为他们这时还没有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从文本的关键处入手,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原文。但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注释中的知识对于整个文本的理解来说,不过杯水车薪,教师要从注释中找不到的重点字词上,来给学生“出难题”,让他们明白学习文言文要有“死抠字词”的精神。

1.2关注古今沟通。可以这样理解,中华文化的血脉源头,还在于古典,尤其是蕴涵在古诗文中。但是我们学习古典,意义并不单在古典,而在于现在和将来。我们应从古诗文中找到现代汉语的影子,我们也应从现代汉语中追根溯源,了解它的渊源,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学习文言文,必须关注古今沟通,这样才能体现学习的意义,让学生有深层次的发展。例如:我们要从今天的“目不识丁”中,想到它来源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从“恃强凌弱”、“有恃无恐",想到最初老子的"生而不有,为而

不恃”。只有这样,将古诗文的学习与现代文明的学习相互交织与融合,才达到了学习古诗文的真正意义。

1.3发挥板书作用。文言文课堂中的教学,教师的语言可谓字字如金,但是,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些重要内容,留在黑板上的只是注释中的注解和课文思路,而那些经过自己的思维过程提炼出的精华却没有在黑板上留下痕迹,给学生留下了遗憾,也削减了课堂的知识含量,因此,对于授课过程中的重点知识,必须板书。而这里所说的重点知识,也就是教师在备课时自己提炼出来的重点字词,它往往被学生忽视掉,但却不能被教师所忽视。

2关注古诗文内容的分析

如何有效落实基础知识,只是文言文教学环节中的铺垫,而真正体现文言文思想精华的,是蕴涵在文字下面的深刻哲理。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在对内容进行分析时,是句句落实的窜讲、翻译,还是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主动进攻。我认为单纯的选择那一种都不够完美,而应将二者想结合的同时,去思考如何利用主导问题的形式去引领学生分析内容。

2.1精心设计课堂中的主导问题。古诗文课堂中的主导问题应该体现篇章中的思想内容,揭示篇章深刻道理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应该是众说纷纭。同时它又具有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主导问题还应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个性,促进学生新的思维的升华。例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只围绕本首诗词中是如何体现一个“壮”字的这个主导问题,就将这首词的内容剖析殆尽,学生从整首词的句子中都找到了体现“壮”的意蕴的依据,而且分析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将词人在作品中要表达的情感描摹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主导问题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2.2必要的串讲翻译不可缺少。通过课堂中主导问题的解决,学生对古诗文的内容把握与分析基本完成。但这并不意味对整个篇章地把握已完成,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句子可能还存在,这时教师必须通过点拨形式或答疑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切不可视而不见或轻率处理,不要留下死角。这种情况下,可以以教师提问的形式完成,教师可以将古诗文中学生理解不好的句子拿出来,与学生共同进行分析,这种翻译的完成是在课堂上,所以翻译时要让学生做到字字落实,融会贯通,这才能锻炼出学生的古诗文理解能力。

3升华古诗文的思想美和意境美

在完成了以上两项教学目标之后,对于中等学生而言,基本完成了一篇古诗文的学习。而对于古诗文学习较为突出的学生,还应鼓励他们完成对古诗文的思想情感与优美意境的涵泳,也就是赏析。这一学习目标具有较高的难度,因为这个环节可以体现学生内在的审美情趣,挖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有助于学生领悟古诗文内在的思想性和意境美。在学生积极思维状态下所做出的诗文赏析,会让他们自己都有意外的收获,原来在已经学会的文章中还蕴藏着那么多未被发现的美好事物。例如在《木兰诗》一课的教学中,木兰的英雄形象不仅仅体现在沙场之上,更主要还表现在两处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巧妙描写上:其一,“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可以引导学生体味木兰为何叹息,她不知为父亲叹息,更主要的还是为国而忧,从而突出了木兰“忠孝”这一品质;其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渐渐……”表现的苦寒之夜,让读者寒冷,不仅仅表现了木兰在这样的夜晚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更突出的是木兰性格中的坚强刚毅。通过教学中对这两处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人物形象丰满了许多。

教师在做赏析辅导时不必强求面面俱到,可以根据学生对古诗文的领悟程度而定。精彩的一句或灵光一现,都要给予学生鼓舞与激励。通过这样点滴的积累,持之以恒的努力,相信任何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能力都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

作者单位:吉林省松原市滨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