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齐燕华

齐燕华昌邑潍水学校山东潍坊261300

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此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主体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单人表演、学生当观众,而应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只是倡导者、引导者。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志之一就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程度,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拉近情感距离,与学生平等相处。要以平等的意识对待学生,以宽容的心胸接纳他们,更要给予他们信任和尊重,在师生间架起一座理解和信任的桥梁。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放到核心位置,以“学”为中心、为目的、为主线,教师围绕“学”来教,教学活动围绕“学”来组织、来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垄断课堂,要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凡是学生能说的,凡是学生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教师都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及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思考、主动与人合作。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1.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让学生自由地议论,作出假设,把选择权还给学生。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充分展开讨论,作出自圆其说的假设,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宽松环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如解答实验鉴别题: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溶液,一瓶是稀盐酸,一瓶是氯化钠溶液,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设计鉴别方案。经过讨论,多数学生根据酸的通性设计出了鉴别方案。具体有以下几种:(1)各取少许,加入锌粒,有气泡生成的为稀盐酸。(2)各取少许,滴加石蕊试液,变红的为稀盐酸。(3)各取少许,加入碳酸盐,有气泡冒出的为稀盐酸。(4)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滴在PH试纸上,变红的为稀盐酸。(5)各取少许,加入氧化铜,得到蓝色溶液的为稀盐酸。(6)各取少许,加入氢氧化铜,得到蓝色溶液的为稀盐酸。各组分别推举一名学生上台演示鉴别方案,得出了正确答案。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试一试还有没有其它的鉴别方法。有几个学生冲破酸的性质的束缚,想出了“各取少许,分别蒸发,有晶体析出的为氯化钠溶液”的方法,并上台做了演示实验。同时,有一个学生说出了“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生成的为稀盐酸”的方案。对于这种方案,我没有立刻指出它的错误,而是让该生上台演示,通过自己的实验,否定了这种方案,印象深刻。

2.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把体验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力使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要尽可能为学生多提供一些体验学习乐趣的机会,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发展。

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学生根据以前所学氢气的知识,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案:(1)将二氧化碳气体充入气球中,气球在空气中下降;(2)用二氧化碳气体吹肥皂泡,肥皂泡在空气中下降;(3)将天平调节平衡,两端各放等质量的烧杯,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倒入二氧化碳的一端下降;(4)在铁架台上系根木棍,木棍两端各系一个质量和体积大致相等的纸筒,调节平衡,向其中一个纸筒中倒入二氧化碳,如果倒入二氧化碳的纸筒下降,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5)向盛有燃着的高矮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下层的蜡烛先熄灭。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方法(4)和(5)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演示完毕,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再练习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三、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能够将抽象静态的事物形象化、动态化,使形、声、情有机结合,给学生多感官的刺激,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实验的现象是宏观的,但其原理是微观的。从具体的实验现象抽象出微观的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把实验的微观原理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结合化学知识抽象出微观原理,无疑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碳还原二氧化碳这个实验,在实验室无法进行,教师只能将这一知识灌注给学生,学生感到枯燥、难学。而用计算机多媒体将那些微观微粒“可视化”,将碳还原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制作成动画形式,让学生亲眼“看见”一个碳原子夺取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形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同时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推动一个氧原子,也形成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的过程。这样,不仅把知识变难为易,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教法与学法的研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实践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