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观察杨小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观察杨小丽

杨小丽

甘肃省会宁县大沟中心卫生院

【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纳入本院(2017年05月-2018年09月)接收的冠心病患者(n=80)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为基准,分为实验组(n=40,实施常规+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n=40,实施常规护理),对80例患者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评估。结果:心理状态:实验组心理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显著,既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降低其负性情绪,又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冠心病;负性情绪;护理满意度

冠心病为心血管疾病,在临床发病率较高,该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且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基于治疗周期较长、治疗费用较高,加之老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故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不仅会影响整体治疗效果,还会降低其生活、工作质量,增加家庭、社会负担。临床资料显示[1],进行心理疏导、干预,对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有一定作用,现选择80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实施后心理状态评价,现汇总课题研究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7年05月-2018年09月)接收的冠心病患者(n=80)进行研究,分为2组(随机数字表),即每组40例样本。

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8-82(平均:65.0±13.0)岁;病程:1-8(平均:4.5±3.5)年;

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0-84(平均:67.0±17.0)岁;病程:1-6(平均:3.5±2.5)年。对比2组(n=80)基础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课题已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审批,患者/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入组同意书。

排除:(1)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2)精神疾病患者;(3)听力障碍患者;(4)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纳入:(1)配合能力较好患者;(2)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患者;(3)无认知障碍患者。

1.2方法

实验组:常规+心理护理干预,(1)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待患者入住病房后,需对其病情、生理、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待掌握其生活状态、性格、心理特征等情况后,对其进行针对健康教育[2]。根据患者受教育水平、理解程度讲解冠心病知识,并告知其疾病控制与负性情绪的关系,引导患者加强自我情绪的管理。护理人员日常操作、护理中,需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主动询问其是否存在不适,还可通过抚摸、握手等肢体语言,增强患者信任感,引导其诉说内心感觉、想法,并实施针对疏导。护理人员可在聊天中可通过话题转移,降低患者对疾病注意力,达到缓解其负性情绪的目的[3]。(2)健康讲座:医院可每周组织一次健康讲座,讲座方式应多种多样,尽可能提高患者对疾病危险因素及干预方法的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可进行自我行为管理。(3)引导入睡: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按时入睡的优势,对存在睡眠障碍患者,护理人员需为其安置合适体位,睡前叮嘱其泡脚,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安眠药。

对照组:常规护理,(1)健康教育:待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根据其病情、受教育程度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可提高对冠心病治疗、预后的认知,改善其临床治疗依从性。(2)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加强对其病情变化的观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通知主治医师,避免病情加重,威胁其生命安全。(3)用药护理:叮嘱患者定时、定量服用药物,若其记忆力较差,可于床头张贴提示卡,并叮嘱家属提醒患者定时服用,避免随意加减药物剂量[4]。

1.3分析指标

1.3.1心理状态评估:参考汉密顿量表评估,分值:50分,轻度:0-10分;中度:10-30分;重度:30-50分。

1.3.2护理满意度评估:参考医院统一下发百分制量表评估,得分、满意度成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计量资料(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用t进行检验、平方差[(?x±s)]进行表示,2组数据资料,以P值区间(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心理状态

80例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估,详见表一。结果显示:护理前无差异,护理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该疾病以疼痛、心慌、出汗等为临床症状,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出现心功能衰退等现象,不仅会降低其生活质量,还会增加治疗难度,且冠心病具有反复发作、治疗周期长的特点,故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临床需进行有效疏导,避免其影响治疗进程。

心理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疏导、睡眠引导,并定期配合进行健康讲座,在提高患者干预认知的基础上,缓解其对疾病未知的恐慌,提高临床依从性[5]。常规护理未重视患者心理疏导,导致其治疗依从性逐渐下降,部分患者还出现恐慌等心理,认为该疾病无法治愈,心理护理根据心理、认知情况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在提高其对疾病认知程度同时,缓解认知不足引起的负性情绪,避免此情绪持续发作,诱发心理障碍,定期进行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可以积极、乐观情绪配合临床治疗,同时还可提高其自我情绪管理、疏导能力,配合进行睡眠引导,确保其睡眠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6]。研究结果:实验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较对照组低,3项护理满意度评估高于对照组,故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护理中价值得以证实。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显著,对降低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改善其负性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有积极作用,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汤迎春,李丹,刘海燕.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3):196.

[2]巴哈尔?木提拉.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4):229.

[3]金辉.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3):281-282.

[4]孙丽娜.健康宣教联合心理护理改善冠心病伴焦虑患者负性情绪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2):247.

[5]关喜凤.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1):284.

[6]徐挺丽,江秀华,周桂秀.心理护理干预对减轻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3):4691-4692.

作者简介:杨小丽,女,本科学历,主管护师,国家高级营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