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肺功能及心理状况改善程度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肺功能及心理状况改善程度的影响

刘香兰

湖南省攸县人民医院湖南攸县4123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肺功能及心理状况的影响,并为该病的临床护理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4周末均接受SDS、SAS问卷调查及肺功能检查,记录数据并做好对比。结果两组干预前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FEVl、FEVl%预测值、FEVl/FVC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还能减轻患者抑郁及焦虑情绪,取得较为可观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系统护理;肺功能;心理状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病种,患者由于气道高反应性,对外界的有害颗粒或气体存在异常的炎症反应,导致支气管粘膜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引起气道狭窄,导致肺通气功能障碍[1]。随着病情的进展,大多数患者因反复发作的气道炎症导致痰液蓄积气道,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不良症状。另外,该病的气道受阻具有不完全可逆性,也就是说会导致病情进行性发展,进一步破坏肺功能,最后可能会诱发心、脑等重要脏器出现并发症[2]。患者若长期处于呼吸困难的不良状况下,无疑会导致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出现,最后可演变成抑郁症。所以,针对此类患者,提供科学、高效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关键。笔者设计本次研究,旨在探究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所带来的临床效益,现给予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l3年6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生34例,年龄为39~78岁,平均年龄为(60.3±1.5)岁。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接受肺功能、胸片检查,再联合其临床症状和体征,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诊断符合人卫版第7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该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不存在其它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所有患者均处于稳定期阶段;不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对本次研究知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分级及文化层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表1。

1.2方法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疾病护理、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及环境护理等。研究组则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个体化健康宣教主管护士需全面收集患者的背景资料,了解患者的人格特征、兴趣爱好及文化层次,并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一套个体化健康宣教方案,力求强化患者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及内化。护士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阐述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再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向患者展示疾病的系统内容,使患者能够更生动形象地了解有关知识点。为了使患者能够形成正确认知体系,护士次日鼓励患者复述前一天的内容,并针对患者复述中的错误观点进行矫正,以提高患者对该病的自主认知度。另外,护士每周召开一次病友座谈会.在会中采取专题讲解、提问、答题等多种形式并重的方法向患者介绍该病的日常注意事项,通过彼此之间的有效互动来促进患者对宣教内容的吸收。

1.2.2个体化心理干预由于大多数患者存在呼吸困难症状,再加上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所以,主管护士应强化与患者的沟通,并以“换位思考”的理念作为干预指南。护士可采取诱导式发问,试图走进患者的内心,了解患者出现负面情绪的根源。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个轻松的交流氛围,对于存在情绪极度压抑患者,护士可鼓励患者通过哭泣来宣泄情感,并给予患者言语安慰及情感支持。另外,护士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沟通者,将患者心中的苦恼转达给家属,并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与支持,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还可邀请治愈或好转的患者给予现身说法,通过经验的分享,让患者看到希望的曙光,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士还可从病房中播放轻音乐,指导患者进行全身肌肉放松训练:使肌肉依次从上肢、腰背部、面颊部、下肢逐一进行收缩运动,再依次进行放松,以此反复.每次持续5min,一天做2次。

1.2.3护理行为干预①缩唇呼吸训I练:患者取半卧位,通过鼻孔吸气,再将气体从嘴唇中呼出,嘴唇需要做成吹笛样形状,使气体缓慢呼出。其中吸气和呼气的时间需控制存1:2或1:3为宜,每次训练持续30min,一天做4次训练。②腹式呼吸:患者取站立位,左手置于腹部,右手置于胸部,吸气时,胸部不动,左手感受到腹部上抬至最高点时,屏气数秒;再缓慢呼气,呼气时左手感受腹部下沉。一分钟进行7~8次呼吸为宜,每次持续5min,早晚各做一次。

1.3观察项目①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第4周末肺功能情况,包括FEVl、FEVl%预测值、FEVl/FVC值。②两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4周末均接受SAS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SDS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其中SAS为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标准为: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量表为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标准为: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大于72分为重度抑郁。

1.4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作为统计描述,组问比较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作为统计描述,采取χ²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情况两组干预前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FEVl、FEVl%预测值、FEVl/FVC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类持续性进展、不完全逆转的气流受限疾病。该病由于气道高反应状况,住往使患者对外界的粉尘颗粒过于敏感,导致异常炎症反应反复出现,使疾病迁延不愈。而患肯随着病情的加重,其呼吸功能及活动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更是会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导致生存质量明显下降。护士作为与患者接触最为频繁的医务人员,提供全面、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无疑能收善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状况。据文献报道[3],处于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过一定程度的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延缓病情的恶化及进展。笔者本次研究,旨在探究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肺功能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研究组肺功能情况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为研究组开展护理行为干预措施,通过有规律性的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能够减少患者的呼吸频率,并延长吸气和呼气时间[4]。而在这个过程中.膈肌的运动幅度明显增大,可有效增强患者的咳嗽力度,促进痰液的排出。另外,该训练方式还能提高患者的最大通气量和肺活量,进而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利于氧气吸入,在改善患者低氧血症的同时,还能改善患者咳嗽、胸闷及缺氧的临床症状。长期进行腹式呼吸还能提高肺泡通气量,纠正通气/血流比率失衡,进而有效缓解缺氧症状。

另外,研究组干预后SDS评分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状况优于对照组。系统化干预模式不仅仅注重患者的疾病护理,更是从患者的心理层次考虑提供最优化护理服务。由于大多数患者存在明显的医学知识欠缺,再加上长期受到临床症状的困扰,患者存无形之中会出现无助、惊恐、焦虑等情绪。而一旦出现这些情绪,不仅不利于疾病的预后康复,更是会使患者出现轻生的念头。所以,提供个性化健康宣教在缓解负性情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护士在明确患者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理解能力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力求能使患者高效地掌握有关内容。借助对慢性阻塞肺疾病正确认知的形成,能够有助于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除此之外,护士以“换位思考”的护理理念作为支撑,强化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站在患者的角度上为其考虑问题,并与患者一同寻找抑郁心理的根源,并提出策略性解决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可提高护患之间的信任感,并打开患者心结,缓解焦虑情绪。护士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全身肌肉放松训练,能够促进体内分泌一定量的儿茶酚胺,而该物质可使人体出现愉悦感,进而改善不良心理状况。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暂而言,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在改善患者肺功能和心理状况方面效果较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宋秋香,周旭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护理行为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7):656-657.

[2]宋慧颖.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抑郁患者肺功能及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9-11.

[3]周生余,何良爱,徐立升,等.综合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便秘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894-896.

[4]徐建宁,冯洁惠,汪国建,等.运动疗法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06-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