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海市居民聚集区中小河道整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浅谈上海市居民聚集区中小河道整治措施

李婧文

上海和昶水务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0232

摘要:本文主要对上海市居民聚集区中小河道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并初步提出针对居民聚集区的中小河道整治措施,主要包括河道护岸形式、附属结构设施以及水生态治理。

关键词:居民聚集区;中小河道;整治措施

河道具有防洪、排涝、引排水等功能,在城市和农村建设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河道如同城镇和农村的血液,是连通整个水系的纽带,河道整治对城镇、农村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起到重要的作用。

1、居民聚集区中小河道现状和特点

居民聚集区主要包括农村村民聚集区和城镇居民聚集区,这两类聚集区的中小河道特征略有不同:

(1)农村村民聚集区中小河道特征

农村村民聚集区住宅建筑一般沿河而建,形成一个蜿蜒的带状建筑群,较为分散地分布在河道两侧。

河道边坡一般为自然土坡,河道蜿蜒曲折,断面形状不规则;由于河道长期侵蚀、人为破坏和水土的自然侵蚀,河道两岸严重垮塌,河道断面变窄,河床抬高,水流不畅[1]。

水质污染严重,水环境差。部分农村污水管网未完善,农民生活污染物直排入河,河段污水臭味弥漫;河道两岸居民私自改挖、堵截河道,并向河道中大量倾到生活垃圾,致使河道水流不畅。

(2)城镇居民聚集区中小河道特征

城镇居民聚集区住宅建筑集中在河道两侧,部分小区护岸挡墙建立在河道护岸结构之上。

河道边坡一般为硬质性护岸结构,比如浆砌块护岸、钢筋混凝土结构护岸等,河道安全性较高,但是生态型较差。河道两侧居民小区排水管常常出现雨污分流不彻底的现象,雨水管道中容易混杂生活污水、洗衣水,导致河道黑臭,水质较差。

2、居民聚集区中小河道整治措施

2.1整治原则

居民聚集区河道整治主要遵循三大原则:安全性、生态型、美观性。

(1)安全性

居民聚集区居民活动较为频繁,河道的安全性是设计河道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设计河道边坡的结构应安全、稳定,能够抗击洪水的冲刷,满足防洪排涝的要求,保障基本的生态需水量,同时要求水体具有一定的纳污和自我净化能力。

(2)生态性

河道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除了考虑河道的水利功能外,应充分重视河道的生态功能,使其拥有多样化形态和完整的生态结构[2]。

(3)美观性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河道仅仅为日常生活供水的功能,对亲水、美观、休闲和娱乐等功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2]。在设计中应当考虑这些因素,营造安全、恬静、自然的居民聚集区河流生态景观,修建亲水平台、水桥,因地制宜种植绿化等,满足居民对河道的美观性要求。

2.2护岸形式

以安全性、生态型、美观性为设计原则,本文选取了三种适合居民聚集区中小河道的护岸形式,以河口宽15m为例,设计形式具体如下:

(1)生态鱼巢式护岸

生态鱼巢式护岸适用于景观性要求较高的河道,如公园、小区,其景观性较好,安全性较高。护岸挡水结构采用预制箱体,箱中填充土料或卵石。护岸基础为钢筋混凝土,其上为箱体,箱体后布置300mm厚反滤层,箱体顶高程为常水位+0.2m,箱体高程至堤顶高程采用缓坡,其上种植绿化。

此结构景观性好,生态性佳,水下结构间孔隙有利于水生动物繁殖生长;安全耐用,较小土方开挖,施工坡度最小为1:0.3,且砌块横向采用防腐螺栓连接,安全可靠;亲水性较强,结构填料间的空隙为水土交换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水土自我净化。

(2)一体式钢筋混凝土仿木桩结构

一体式钢筋混凝土仿木桩结构适用于居民房屋离河岸较近,无结构开挖面的中小河道。结构型式为:从设计河底高程到斜坡高程采用自然土坡连接,放缓坡。河岸设置连排仿木桩,并设置反滤土工布。木桩桩顶高程到堤顶高程放缓坡。坡面铺设一层三维土工网,防止雨淋沟冲刷。沿河侧布置栏杆。地面种植乔木、灌木、草本类等植物。

此结构安全性高,既保证了居民的出行安全,又防止边坡土体冲刷塌陷,保证了护岸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同时钢筋混凝土仿木桩具有防水、防潮、耐久性好、美观环保的优点。

(3)生态袋木桩结构

生态袋木桩结构适用于农村村民聚集区,护岸结构形式为:从设计河底高程到常水位采用自然土坡连接,放缓坡。低水位处设置水生平台,在平台外侧密排布置圆木桩,桩后铺设一层土工布,通过密排木桩的结构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及保护水生平台稳定的作用。木桩桩顶设一层生态袋,从桩顶高程到堤顶高程放缓坡。坡面铺设一层三维土工网,防止雨淋冲刷。地面种植乔木、灌木、草本类等植物。

此结构生态性好,木桩护坡可以有效防止边坡冲刷,水土流失;生态袋具有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边坡具有高度透水性,对土壤流失,边坡塌方等具有很强的防护和稳定作用[3]。符合农村村落的自然生态原则。

2.3附属结构设施

2.3.1防汛通道及人行步道

防汛通道和人行步道主要以安全性、舒适性的原则进行设计:

防汛通道路面为彩色沥青混凝土结构,两侧设置混凝土路缘石,从上至下分别为:40mm细粒式密配级沥青混凝土,80mm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6mm厚沥青乳化封层,200厚粉煤灰三碴基层及150mm砾石砂垫层。

人行步道路面为混凝土道砖结构,两侧设置混凝土路缘石,下铺粗砂垫层及碎石垫层,厚度分别为150mm及100mm。

2.3.2景观设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环境提出了“景美、水清、岸绿”的要求,河道已经不仅仅是具有“防洪排涝”的基本功能,如今人们更加注重河道周边的景观设施。居民聚集区中小河道应考虑设置亲水平台,供居民散步、游玩,同时应提升绿化建设,为居民提供舒适优美的自然环境。

景观绿化的设计主题为“自然、生态”,增加自然生态的景观效果,同时提升岸坡水土保持能力。植被配置注重结构功能的完整性与和谐性,包括常绿树与落叶树相协调,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协调,营造树种间的互惠共生的群落结构。规划注重乔、灌、草及水生植物相结合,密林与疏林交替,形成疏密变化丰富、季相色彩多样、林冠线与林缘线错落有致的空间序列。强化植物围合空间的作用,形成开敝有序、旷奥有度的系列空间。植物与道路结合,构造出蜿蜒曲折,层次不同的景观绿化。

3、居民聚集区中小河道管理措施

在河道整治满足防汛调度的基础上,更应注重水环境的管理。

首先应分清片圩区和管理机构,对河道进行统一管理控制。应明确管理监督单位,由专业养护单位进行日常维护,要求相关部门落实管理经费,健全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能,严格执法,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然后应进行工程检测。观测的目的为:(1)监测整体水质情况,为水资源调度频率提供实测依据;(2)观测河床的断面冲淤情况,为日常养护、疏浚提供依据。根据实际情况,河道工程观测的内容主要是水质检测及河床断面测量,水质检测在非汛期宜每隔两个月在河道上选择固定位置取样,比较水质变化情况,汛期检测一次。最后是水面保洁和植被养护。生态养护、水面保洁是保持水环境、水景观必不可少的日常维护手段,主要是对水生植物的养护、收割,对水面保洁,由于面广、量大,可实行分片、分段专人包干管理的方法,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和长期性。为了选种植被生长旺盛,呈现勃勃生机,护坡整齐雅观,四季常绿,其覆盖率需达97%以上,杂草率低于3%,无坑洼积水,无裸露地,经常除杂草,对被破坏或其他原因引起死亡的护坡植被应及时补植,使护坡完整,无裸露地面。

4、结论

居民聚集区中小河道的整治工程是一项复杂、利民的工程,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应加强河道建设,促进河道的景观化、生态化,为居民营造“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文亮.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问题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3,(5)

[2]樊进娟.农村河道生态治理研究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5

[3]赵鹏.浅析生态袋无纺布工艺设计及应用前景[J].江苏纺织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