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堂语文课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1

从一堂语文课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葛崇民

葛崇民甘肃省民乐县第三中学734500

摘要:语文课要以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学生,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性格各异,对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我们应当以批判的眼光对待,不能不分是非,全盘接受,否则就会误导学生。

关键词:肯定批判人生观价值观

前一段时间,我听了一位初三老师的语文课。课文内容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部分。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通过对课文人物语言的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说话的技巧。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主要人物的一些语言描写,然后逐一分析他们说话的技巧。

先看贾芸向他舅舅卜世仁赊冰片麝香时,卜世仁怎样回绝。

“再休提赊欠一事。前儿也是我们铺子里一个伙计,替他的亲戚赊了几两银子的货,至今总未还上。因此我们大家赔上,立了合同,再不许替亲友赊欠。谁要赊欠,就要罚他二十两银子的东道。况且如今这个货也短,你就拿现银子到我们这不三不四的铺子里来买,也还没有这些,只好倒扁儿去。这是一。二则你哪里有正经事,不过赊了去又是胡闹。你只说舅舅见你一遭儿就派你一遭儿不是。你小人儿家很不知好歹,也到底立个主见,赚几个钱,弄得穿是穿吃是吃的,我看着也喜欢。”从这一段话,教师分析出卜世仁不给贾芸赊货的三个理由:一、铺子里一个伙计替亲戚赊了几两银子的货,至今还不上,因而定下规矩再不赊账,如若违犯,罚二十两银子的东道。有前车之鉴,有店里的规矩,因此,我无法给你赊账。二、铺子里没这货,所以没法赊。三、你自己不争光,不学好,即便赊了去也是胡闹,让我很发愁。

贾芸生活上有困难,找他的舅舅解决,反而被卜世仁批评了一番。实际上,卜世仁根本不想赊货给贾芸,但他的话却很有技巧,既摆了自己的困难,还批评了贾芸,给人的感觉是他很关心外甥,时时为外甥着想,只因他的这个外甥自己不争气,加之他自己有困难,无力给贾芸赊账。总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委婉而巧妙地拒绝了贾芸赊货的请求。

听到卜世仁拒绝赊冰片麝香并对他批评时,贾芸笑道,“舅舅说的倒干净。我父亲没的时候,我年纪又小,不知事。后来听见我母亲说,都还亏了舅舅们在我们家出主意,料理的丧事。难道舅舅就不知道的,还是有一亩地两间房子,如今在我手里花了不成?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叫我怎么样呢?还亏是我呢,要是别个,死皮赖脸三日两头儿来缠着舅舅,要三升米二升豆子的,舅舅也就没有办法呢。”教师又引导分析了贾芸的这一段语言描写:虽然卜世仁拒绝并批评了他,但贾芸有求于人,所以先对他的舅舅唱赞歌,拍马屁。说卜世仁曾帮助过他家,让卜世仁高兴。然后反驳卜世仁对他的不争气之说,辩解自己家本来就穷,没有发家致富的基础和资本。最后,贾芸给自己脸上贴金,告诉卜世仁他还算好的,没有死皮赖脸地来缠卜世仁。贾芸的话,既给卜世仁戴了“高帽子”,让卜世仁高兴,又绵里藏针,有力地反驳了卜世仁,体现了贾芸的聪明伶俐。

接下来,教师又引导学生分析了体现贾芸乖巧伶俐的另一段语言描写。那是贾芸在荣国府见凤姐时的一段对话。凤姐问贾芸他母亲“怎么不来我们这里逛逛时”,贾芸道,“只是身上不太好,倒时常记挂着嫂子,要来瞧瞧,又不能来。”当凤姐笑他撒谎时,贾芸笑道:“侄儿不怕雷打了,就敢在长辈前撒谎。昨儿晚上还提起婶子来,说婶子身子生得单薄,事情又多,亏婶子好大精神,竟料理的周周全全;要是差一点儿的,早累得不知怎么样呢。”教师对这一段对话进行了分析:贾芸见到凤姐先“拉关系”说自己母亲时常记挂着婶子,只是“身上不太好”,所以“又不能来”,既突出自己母亲对凤姐的关心和挂念,又表达了想来而来不了的客观原因,显得合情合理。当凤姐说他撒谎时,他首先以晚辈自称,赌咒发誓说自己并没撒谎,然后抓住凤姐“喜奉承尚排场”的特点,说凤姐虽“身子生得单薄,事情又多”,但有好大精神,把事情料理得“周周全全”。一句话,夸凤姐能力强。投其所好,使凤姐由先前的“连正眼也不看,仍往前走着”转变为“满脸是笑,不由得止了步”。巧妙地获得了与凤姐继续对话的机会,把贾芸说话乖巧伶俐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教师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从几处语言描写中分析了人物在不同场合说话的技巧。课文中卜世仁、贾芸说话都富含技巧,他们高超的表达技巧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语言沟通能力和表达水平。

这些人物的表达技巧固然高明,但他们高超的语言表达水平背后显露出卜世仁的庸俗、势利、冷酷,贾芸的一味巴结逢迎,为自己的利益投机钻营,均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我们对其说话技巧予以肯定学习的同时,应批判这种极端的利己主义行为。卜世仁委婉地推辞贾芸,贾芸受了卜世仁和凤姐的“冤屈”时,替自己辩解,真诚地表述卜世仁对自己家的帮助,赞美凤姐能力强,这些都可以学习。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的说话技巧也值得我们推敲。但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达到目的巴结逢迎、说谎作假的做法,应引导学生批判和摒弃。在带领学生学习和品读一篇文章时,首先是通过人物和事件描述帮助他们分清善恶是非;其次才是探究其艺术价值和各方面技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德育和智育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