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新挑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新课改,新挑战

王开美

云南省昭通市实验中学数学教研组王开美

一.新课改对传统教学中讲授式教学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新课改试验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个性解放。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强调教师如何教的同时,更注重研究学生如何学,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传授,变为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究,自我体验,自我发展。所注重的不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更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特色,强调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模式的合理性在于课堂结构的严谨性,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教学评价的时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但其弊端是显性的,它在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时,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受教育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因此,新课改的推行,要求教师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都可以运用于教学之中,大胆探索,与时俱进。

二.新课改对传统教学中的组织模式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1.课前的准备。传统的课前准备往往局限于预习课本内容,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以便有目的地听课。但新课改则不同,它除了传统意义的预习课本之外,还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或课文的特点做好相关的准备。如,划分学习小组,按小组重新调整座位、准备自主探究的相关资料、确定小组发言的人选和课题,甚至包括课堂表演的剧本和道具,对课本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还要准备好提问的时机和方式等等。

2.划分课堂学习小组,拟订小组评价方案。在新课程形势下,有人提出了“教学就是交往”的理念,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氛围。既然是交往,师生之间就应平等对话,课堂就如一个多边谈判的场所,教师只是谈判的首席代表或只是个谈判主持人。我们至少可以梳理出下列八种课堂互动关系:1)教师与全班同学;2)教师与单个学生;3)教师与小组学生;4)学生个人与学生个人;5)学生个人与学生小组;6)学生个人与全班同学;7)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8)学生小组与全班同学。新课标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为此,有必要将教学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课堂学习、问题探究、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学习活动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组全体成员的学习成绩考核共进退。同时,对成绩优秀的小组组长给予酌情加分,以激励各小组长率领并督促本小组的成员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另外,小组内部也有奖励机制,对在组内表现优异者由小组内部给予奖励分,计入模块考核成绩。如果需要学生回答问题,该同学需先回答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然后才可以回答自己的观点。所以新课程、新课堂,仅仅用双边活动作要求,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只有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维的、立体的互动关系,才能实现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到合作、主动、探究的转变

3.组织社会调查,拓展课堂知识和能力。新课标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贴近生活和现实,具有时代气息,这给教学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4.使问题探究成为经常性的教学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处于单向交流的状态,新课改则有所不同,它要求体现学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经常设计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存在。

5.多角度发掘学生的亮点,正面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不进老师设下的“圈套”,而是按照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知,以学生的视角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老师一人的智慧与几十名学生智慧相比,有时显得相形见绌,许多学生能够得出老师没有或者难以考虑到的结论,有些结论甚至惊世骇俗且独具匠心,为老师所始料不及。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绝不能吝啬表扬的语言,要给学生以正面激励,保护他们的探知欲望。即使他们的结论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也不能打击乃至全盘否定,老师要学会倾听,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发言权。

6、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逐渐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教育细节不符合新课程理念,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努力加以改进。

三.新课改对传统教学中处理问题的模式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1.如何科学处理学生自主探究与基础知识教学之间的关系。基础知识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仍然要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由于新课标课本有几个版本,且各版本编写的内容不尽相同,这给基础知识范围的界定带来一定的困惑。我们认为,基础知识范围只能以新课标为准,要尽量准确把握课标所罗列出的最基本要素。在可能的情况下,老师可以以学案的形式将基础知识编辑成文交给学生,使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清晰明了,便于学习。与此相适应,自主探究要围绕这些基础知识展开,不可脱离基础知识漫无边际地进行。

2.如何处理教学计划与课时不足的矛盾。我们认为,新课标是国家颁布的法定的教学主次和轻重。

3.新课标教学如何与高考接轨。不可否认,无论普通高中的教材和教学指导文件,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时,只能认真研究新课标,准确把握如何改革,学生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高考。由于存在不同版本的新教材,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就只能是新课标,因此,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的要求就显得格外重要。哪些是要了解的(识记层次),哪些是要理解的(能力层次),如何考核评价,都要在教学中明确地体现出来。

四、新课改对传统教学中培养人才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传统教学中是培养人才,新教改中是培养“全人”,首先必须明确,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是有特殊个性的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完善“人”,促进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帮助每个人聪明地生活,愉快地、生动活泼地奔向未来。当然新课程不是不要分数、不要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把学习掌握知识与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成“才”的努力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让知识与身心一同成长。

面临以上种种挑战,我们教师对新课改进行探索,找到一种适合新形势的教学模式,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