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对策

韩蕾

韩蕾

(山西省太原市妇幼保健院030012)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及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62例,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1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系统护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一疗程后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率与平均住院时均优于常规组,即*P<0.05,**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系统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对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也有一定的预作用。

【关键词】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325-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且产妇术后活动能力差,免疫力低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会直接影响全身相关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生命安全,为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提高治疗效果,我们对62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自2011年6月~2014年1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妇62例,全部为足月剖宫,年龄25岁~37岁,均为单侧肢体,其中左侧49例,右侧13例;术后12h内发生6例,术后7d内发生45例,术后14d内发生11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患肢肿胀、活动受限。将62例患者按个人及家属意愿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比两组护理效果,两组在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常规组:所有患者均给予患肢抬高治疗,同时进行中药、溶栓、抗凝祛聚及消肿药物外敷治疗,配合常规护理,即给予体位、生命体征监测、进食及活动指导;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给予系统护理,包括心理指导、健康教育、功能锻炼、溶栓过程护理等,一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出院后随访6个月。

1.3疗效标准治愈:患肢肿胀、疼痛基本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血管造影检查栓塞处血管再通,无后遗症;有效:患肢症状有所改善,肢体功能好转,血管造影检查栓塞消失;无效:患肢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一疗程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复发率、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常规组,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n,x-±s)

组别n治疗效果复发平均住院时间

治愈有效无效(天)

观察组312380023.6±2.0

常规组3115160131.5±4.0

P值*P<0.05**P<0.05

注:两组一疗程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率与平均住院时均优于常规组,即*P<0.05,**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1]:由于妊娠晚期血小板功能改变,抗凝血酶活力降低而凝血因子增加,导致剖宫产后血液高凝;手术过程中凝血酶释放,加速血液凝固;术后应用止血药,改变血凝状态;术后产妇受体位限制,活动少使血流迟缓;术中体液消耗多使血液浓缩;术后产妇身体着凉,低体温导致静脉收缩。下肢深静脉血栓会导致患肢丧失部分功能,严重者可致残,甚至发生肺栓塞,有生命危险。针对上述血栓形成的原因,我们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针对性护理措施:(1)术后预防护理,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术后产妇体位及活动受限,需长时间卧床休息,血流速度降低且容易使产妇发生便秘,相关研究表明约有80%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于左下肢,其和乙状结肠宿便有着非常大的关系[2-3],因此,我们重点对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妇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心态情绪平稳、乐观,指导其在床上进行翻身和钩脚练习,饮食方面给予详细指导,多以清淡、高热量、低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的易消化饮食为主,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另外要多饮水,使血流速增度加,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保持大便畅通;合理应用抗凝药物,减少静脉内膜受损,促进下肢中静脉血液回流;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普及该病发生原因、危害及临床表现,产妇提高其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2)一般护理,入院后对产妇进行常规身体检查,给予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按摩挤压患肢,抬高患肢使其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屈曲15°,可放松髂股静脉且缓解静脉牵拉,配合消肿药物外敷,消肿止痛、改善血液循环,敷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皮肤颜色,性状,避免发生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3)溶栓全过程护理,链激酶及尿激酶是临床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常用的溶栓药物,用药时要认真监测产妇凝血酶时间及是否有出血征象,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溶栓后嘱咐患者不可过早下床活动且要注意保暖,防止发生血栓脱落引发其他病发症[4]。静脉输液时采用预埋套管的方式进行上肢静脉输液,这样可以减少输液穿刺次数,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患者疼痛和心理负担;输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体征,查看有无异常,定时记录、核实患者用药种类、剂量、生命体征等,遵医嘱,保证治疗效果。(4)功能锻炼,为产妇制定合理的康复性训练,包括屈曲、绷小腿、抬腿练习等,并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告之不可久坐、久站、久走及两腿交叉,加强踝关节旋转、伸屈、两小腿腓肠肌长舒缩活动,保持股静脉及肌泵流速[5]。本文观察组3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经我们的系统护理后第一疗程就治愈23例,其余8例继续第二疗程后痊愈,一疗程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随访6个月无1例复发;平均住院时间为(23.6±2.0)d,也明显优于常规组(31.5±4.0)d,P<0.05,结果提示,系统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对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也有一定的预作用。

总之,在产前及前后应积极宣讲相关知识,治疗中配合系统护理干预,对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愈有着重要作用,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4,35(1):206-207.

[2]李少琴.早期体位干预对妊高症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007.

[3]蒙涛.辛伐他汀预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4):376.

[4]冯建丽.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01-211.

[5]李秋梅.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6):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