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细胞汗腺瘤1例

/ 1

透明细胞汗腺瘤1例

孟建民王立洲李永宁

孟建民王立洲李永宁(河北保定老年病医院〈河北保定新市区医院〉071000)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7-0212-02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6岁。因“发现右小腿渐大性肿物20余年”于2010年5月28日入院。既往史:2型糖尿病5年。20余年前无意中发现右小腿有一如“花生米”大小肿物,无疼痛,未破溃,无发热、盗汗,右下肢活动无障碍,肿物缓慢生长。近一年来肿物生长迅速,逐渐增至如“鸭蛋”大小。入院查体:右下肢胫前中上三分之一处有一10×8×5cm大小肿物,皮肤无红肿,未破溃,质韧,囊性感,边界清楚,活动度可,无触痛。关节活动良好,末梢血运良好,无感觉障碍。B超示:肿块大小约9.8×8×4.5cm,内含中低回声,有分隔,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彩色多普勒检查未见血流信号。以“右小腿皮脂腺囊肿”收入院。于2010年5月28日在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大小约10×8×5cm,呈哑铃型,表面与皮肤粘连,基地与肌肉筋膜粘连,肌肉无侵润,界限清楚,包膜完整,仔细将肿物完整切除。术后台下剖开肿物,呈囊实性,囊内为暗红色浆液性渗出,囊壁内有绒毛状乳头瘤样结节。肉眼见:灰红色组织一块,大小约:6×4×2.5cm,囊腔内可见灰白色凸向腔内的绒毛状组织两块,大小约2.0×1.0×1.0cm,切面呈灰白和灰黄,质韧,囊壁厚约0.1cm-0.5cm,我院病理诊断:右小腿基底上皮细胞瘤。经2010年6月10日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会诊后,最后病理诊断:右小腿透明细胞汗腺瘤。最后临床诊断:右小腿透明细胞汗腺瘤。治疗:手术完整切除。

2讨论

透明细胞汗腺瘤为起源于汗腺的肿瘤,过去曾称为透明细胞肌上皮瘤,现称为结节性汗腺瘤、透明细胞型外泌汗腺腺瘤,实体囊性汗腺瘤或小汗瘤顶端螺旋瘤。临床上较少见。

透明细胞汗腺瘤好发于面部和躯干。肿瘤常为单个,偶或多个,单叶或多叶透明结节,直径一般为1-2cm,甚至10cm,质地坚实,表面皮肤完整光滑,偶或呈乳头瘤样,肉色、红或淡灰至青黑色,偶或因位置浅表,可高至皮面,并可破溃,排出浆液性物质。肿瘤一般生长缓慢,往往在外伤后发病,电灼、放射或其他刺激后,可促使其增大。甚至可迅速增大,似出血性囊肿。女性发病明显多于男性。部分病例可发生侵袭性生长。少数尚可发生转移。本病例以右下肢胫前较大的囊性肿物为临床表现,更为罕见。

组织病理学可见肿瘤位于真皮内,境界清楚,有或无包膜。可与表皮相连,若穿透表皮,则与增厚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融合。瘤细胞主要有2型:一型为大的空泡化透明细胞、圆形、胞核小、深染,胞核清楚、位于边缘,此种细胞在肿瘤生长超过2年以上时明显增多;另一型为嗜碱性汗孔瘤样细胞。两种细胞间可见过渡型细胞。有时在瘤体周边见导管样腔隙,类似末端汗管。PAS染色可见沿透明细胞边缘处PAS染色阳性的耐淀粉酶物质沉积。

在组织病理的鉴别上,透明细胞汗腺瘤应注意与圆柱瘤、软骨样汗腺瘤及小汗腺汗孔瘤等汗腺肿瘤相区别;还应注意与皮脂腺腺瘤、外毛根鞘瘤、基底细胞癌、鳞癌或内脏转移癌相区别。本病临床常被误认为痣细胞痣、蓝痣、黑素瘤、色素性基底细胞癌和脂溢性角化病等。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透明细胞汗腺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手术不彻底易于复发。透明细胞汗腺瘤很少恶变,偶尔发生由良性向恶性转变或一开始即为恶性的病例,极少数可发生骨或淋巴结转移,并引起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