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2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赵必乐

赵必乐

四川省阆中市中医医院四川阆中637400

【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与临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9月至2012年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6例,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并对患者的治疗方法、误诊情况与临床结局进行分析。结果:本文86例患者中出现心前区不适共13例,颈痛共10例,咽痛共12例,呼吸困难共13例,呕吐共17例,间断性胸闷共11例,头晕共7例。本文误诊为消化道疾病共6例,神经系统疾病5例,循环系统疾病3例。86例患者中死亡共10例,其原因在于未能对其实施及时溶栓治疗。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医生需引起足够重视,对患者的心电图改变进行动态追踪,并结合多项指标进行最终判断,以降低误诊的可能性。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治疗方法误诊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大多数患者具有典型临床表现,但少数患者缺乏典型特征,容易导致误诊与漏诊,使患者失去最佳抢救与治疗时机[1]。对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准确诊断不仅有助于患者得到科学的、积极的治疗,还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以及生活质量。因此本文就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与讨论,选取本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8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该病的准确诊断提供科学根据,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6例,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为40岁至8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5.8岁。所有患者中存在高血压史共19例,慢性支气管炎共15例,糖尿病共17例。

1.2检查方法对于患者首先观察其临床指征与主诉症状,对于首要考虑为心肌梗死的患者则给予心电图检查,以观察心电图改变;对于未考虑为心肌梗死的患者,则给予其他项检查,如疑似为消化道疾病的患者给予B超、胃镜等检查,对于疑似为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给予血常规检查等[2]。

1.3评价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为:通过心电图与血清酶学检查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若心电图无典型改变或无典型临床症状,但血清肌钙蛋白呈现阳性或者心肌酶存在异常增高,则也可视为急性心肌梗死[3]。

1.4统计学方法对于本文所有数据使用卡方1.61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并将所有数据录入数据库中,以便于日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计算。

2结果

2.1临床症状特点本文86例患者中,出现心前区不适共13例,占15.1%,颈痛共10例,占11.6%,咽痛共12例,占14.0%,呼吸困难共13例,占15.1%,呕吐共17例,占19.8%,间断性胸闷共11例,占12.8%,头晕共7例,占8.1%。

2.2误诊情况本文86例患者中,共14例患者在首次诊断时误诊为其他疾病,占16.3%。其中误诊为消化道疾病共6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等,对其查体可见剑突下存在压痛、腹肌紧张。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共2例,急性胃炎共3例,急性胆囊炎共1例;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共5例,患者存在头晕、无力等症状。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共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共2例,低血糖共1例;误诊为循环系统疾病共3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循环系统衰竭为主。诊断为急性左心衰共4例,低血容量休克共1例。

2.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对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抗血小板凝集、营养心肌、溶栓、抗凝等治疗。

2.4临床结局本文86例患者中,76例患者因为积极的救治而最终康复出院,康复率为88.4%,剩余10例患者由于未得到准确的诊断与及时的治疗,耽误最佳抢救时间,最终由于病情过重而死亡。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是较易发生的疾病,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各类慢性病与老年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日俱增[4]。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与心电图特征,但仍有少数患者在发病时未出现十分典型的症状[5]。本文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存在不典型表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大多年龄偏大,其多次心肌梗塞造成神经末梢受到破坏,从而提高了痛阈值,患者在发病时痛觉不明显[6]。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本文86例患者中共出现心前区不适共13例,颈痛共10例,占咽痛共12例,呼吸困难共13例,呕吐共17例,间断性胸闷共11例,头晕共7例。在对其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误诊为消化道疾病共6例,神经系统疾病5例,循环系统疾病3例。说明对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误诊率仍然较高,其不典型表现容易使医生给出错误的诊断结果与检查建议,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本文86例患者中共76例患者因为积极的救治而最终康复出院,康复率为88.4%,剩余10例患者因年龄较大、病情耽误时间较长,最终导致病情持续恶化,最终死亡,死亡率达11.6%。说明对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准确的诊断与积极的治疗才是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唯一方法。

综上所述,对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上应给予全面的检查,医生应综合考虑,对于疑似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应在进行心电图检查的前提下加以心肌酶检查,以降低漏诊与误诊的情况,提高患者的诊出率,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治愈病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群.不典型心肌梗死14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学刊,2008,5(7):1108.

[2]朱文玲.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12(12):29.

[3]候维宁,陈锐,简振尧.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影像因素与处理[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3,1(2):102-103.

[4]钟建兵,杨寅秋,宋宗仁.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漏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23(5):140.

[5]项建立.3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7):788-789.

[6]袁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4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8):6908-6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