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于PET/CT中心的辐射监测及放射防护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析基于PET/CT中心的辐射监测及放射防护评价

李孝媛

李孝媛

南京明基医院放射诊断与治疗中心210019

【摘要】PET/CT是现今医学界广泛应用的一项检测技术,该项技术对于肿瘤的早期断定、分期判断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医生可以利用该项技术制定出更完整合理的治疗计划,此项是将传统的CT和PET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获得CT解剖图像和PET功能代谢图像,可以一次性的获得对患者的生物代谢情况的了解和对于解剖的精准定位。在此背景下,如何减轻该项技术对非患者的机体伤害,使得工作人员可以更放心的使用该项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PET/CT检测、电离辐射检测、放射防护

0.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高速发展,正电子发射断程扫描件技术,即PET/CT影像检查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肿瘤病症患者,该项技术对于肿瘤类疾病的诊断、分期、以及治疗效果的跟踪和治愈后的测评等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美中不足的是在该项技术应用中所产生的电离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对于相关药物的接触和对于已用药患者的接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电离辐射。本篇论文便从PET/CT中心的辐射的监测和相应的放射防护工作两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1.PET/CT场所辐射对医护人员身体所造成的伤害及常见情况

众所周知,从事PET/CT技术的相关医护人员所受到的照射伤害主要为长期低剂量的电离辐射,当人体累积该种辐射到一定剂量的时候,便会出现机体慢性的放射性损伤,这种损伤可能是局部发生,也有可能是全身发生,生成内照射放射病、外照射急性/亚急性/慢性放射病。除去明确称之为放射病的相关疾病,一些由于放射性照射而产生的其他疾病更是品种繁多,像是放射性的皮肤病、骨损伤、性腺疾病、甲状腺疾病、肿瘤以及放射性的复合伤等等,长期接触放射性元素,受到伤害的可能是其身体的任意部位。

根据场所内放射性核素含量进行相关测量和探讨后评定,PET/CT放射性检测场所已经达到甲型开放型场地的相关数值。

该场所内最常用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是:

该药物的半衰期为110min,患者在接受药物后15min~30min该药剂所含放射性物质才可到达预计位置,此时才可进行PET扫描检测。在检测过程中注射入患者体内的药物不会长时间蓄积于体内,放射性药物自身的半衰期时间是较比短的,10mCi的化学量所具有的的放射性极其微量,是以受检者是安全的。但医护人员因为工作需要,会长期接触该类药物,一定时间的累积照射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剂量当量,当剂量当量超过一定标准后可能会造成照射部位的组织产生损伤,甚至诱发癌变,最严重的会造成受到照射的生殖细胞产生畸变,造成遗传性缺陷。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接触放射性药物的情况主要分为两类,即放射性药物注射过程和与已注射药物患者间进行互动。

2.PET/CT中心的辐射监测目的及常见流程

2.1辐射监测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目的

PET/CT即正电子发射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PositionEmissionTomography/CT=ComputedTomography)该项技术使用示踪剂标记参与代谢的相应生物活性分子,在示踪剂的选择上,一般使用标记18F的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药物,正负电子在发生湮灭反应时会产生一对能量为511keV的γ光子,该对光子的方向相反,使用计算机对捕捉的γ光子进行处理重建,便可得到可以反映机体内代谢情况的影像。已知511keV的γ光子所蕴含的能量较高,每1毫米的铅衣的屏蔽系数仅仅0.11。在医护人员进行该项技术操作时,所接触的主要放射源为已注射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在此情形下以受检者为放射源,总结出与受检者之间的距离和受检者体内所含放射性药物的剂量,与空间各处的辐射情况的对比,得出相应的结论,可以有效的对该放射性检测场所的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减少实施该项操作的医护人员所受到的职业照射。

2.2常见的测量仪器

①9DP型辐射防护用X、γ辐射剂量率仪----LUDLUM公司

②ADG-4000型自动分药仪----贝克西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③CRC-25PET型放射性活度计----CAPINTEC公司

2.3PET/CT检测控制区规划图

3.PET/CT中心的常见防护方式

3.1防护器具的使用

根据实验证明,防护器具的妥善使用可使操作人员所受到的辐射数值大大降低。其中胸部和头部所受到辐射可降至裸露时的51.8%~22.6%,腹部和膝盖更是可降至裸露时的5.5%~2.1%。标准的防护器具包括该项检测特殊的工作服、工作帽,铅制的衣物、手套、眼镜、围脖。是以该操作场所的相关领导应进行严重性讲解并制定相应的硬性规定,保证该放射性检测场所内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操作时,防护用具佩戴的正确完整性。

3.2注射操作时铅屏防护及操作要点

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放射性药物注射的全程,需时刻站立在铅屏后方。在使用三通连接管进行注射时,也应注意避免药物出现滴漏情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操作上药物滴漏最常见的发生原因是源于注射器针头的多次分离。一旦药物泄露,该场所内的所有人员,包括受检者体表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另外在药物拿取过程中,注射器与其防护套之间一定要形成稳定牢靠的固定,杜绝已装入药物的注射器滑出其防护装置。另外需要谨记的是,在药物注射入检查者体内后,应及时关闭药物的注入通道,并将生理盐水通道予以开通。并在此后使用3~5ml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并将注射器的针头内部存蓄药物注入,此时尤其需要注意杜绝药物滞留在肘部静脉的情况产生,肘部静脉发生药物残留时,会造成注射点和肘静脉成为高放射区,而相应的,受检者周身的放射性物质分布会出现不足,这将对此次放射性检查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除了以上注意事项外,护士也应有意识的远离受检者身体,并在保证精准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注射速度。

3.3操作完成后的污物处理

医护人员在完成对患者的放射性药物注射工作之后,应将所有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物品,全部放入检测机构特制的处理盒内,这些物品在铅制处理盒内需放置19个小时以上,方可按普通医疗污物流程对其进行处理。(放射性医疗污物需要经历10个以上其所沾染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在PET/CT操作中,该时长为110min*10=1100min=18.33h≈19h)

3.4检查后的防护

在进行PET/CT检查时所使用的放射性药物的半衰期为110min,加上生物半衰期的综合效益,受检者在注射该药物3个小时后,体内虽仅有少量的药物放射性残留,但在此阶段下辐射防护的相关原则仍需继续遵行。

4.结语

放射性检查的高速发展对于各项疾病的治疗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该项技术在操作过程中所存在的对接触者的身体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目前许多医疗机构已经对于接触该项技术的工作人员对于该项检查的接触时间进行了相应规定。有多篇报告指出,核医学的相关医护人员所受到的辐射剂量远远大于其他医用辐射放射工作所受到的,是以通过辐射监控合理规划放射操作场地的空间布局和相关人员的安放,科学有效的开展防护功效,将核医学的相关实行管理办法修订的更加完善可行,都是相关工作者所需要思考探讨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梦,张菊红,张杰,王琤,李海兵.基于PET/CT中心的辐射监测及放射防护评价[J].辐射防护,2018,38(03):212-216.

[2]王春宇,陈大伟,沈莹,贺强,侯吉光,吕志正.PET中心相关工作场所辐射防护屏蔽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2):31-35.

[3]陈英民,王荣锁,张永锦,杨国栋.某医院PET-CT中心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2016(02):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