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实践——以广州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岭南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实践——以广州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唐宏涛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290

摘要:十九大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发展新思想,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岭南类型的历史文化街区大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丰富的遗存类型,但也存在物质遗存占比小、活力不足的问题。在广州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街区的规划实践中,积极融入历史性城镇景观(HUL)、“文化+”理论,立足于解决以上问题,并力图在评估、保护与利用、“规建管”方面有所探索。

关键词:文化自信;岭南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性城镇景观;“文化+”;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

1、引言

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广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区,拥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沉淀,是中国“海丝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支撑,是广州打造“多元文化遗产城”的先行片区,也是越秀建设广府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抓手。

在街区保护规划实践中,针对街区历史特色弱化、传统风貌不突出、文化活力薄弱的普遍现象,贯彻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和“城市修补”的新理念,避免过度商业化,着力探讨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的保护、发展与提升的新路径。

街区是广州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街区之一,以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三大寺观为中心,总面积为34.9公顷。

2、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规划框架

针对街区特色和历次规划编制特点,建立了集“保护—管控—复兴”于一体的规划体系,充分运用“城市修补”的规划设计方法,内容涵盖保护规划、控规优化与城市设计三大部分。

同时,规划结合管理需要合理区分“强制性—引导性”两部分内容,从明确界定保护对象和制定控制要求的强制性措施,到深入挖掘价值特色、修补历史要素和活化利用的引导性策划,着力构建提质优化、可持续的保护与发展路径。

依据《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工作方案》,经批准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可作为该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3、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特点

本规划从维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出发,保护和延续街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考虑街区的发展和活力打造,突出以下四方面特点。

3.1建立贯穿并影响规划全过程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强调纵向贯穿,并适应新形势可动态调整。一是对症下药,提炼概括本街区存在的“有底蕴缺认识、有平台缺腹地、有格局缺整治、有资源缺活力、有地标缺视廊”五大问题。二是积极保护,核心保护范围调整纳入了中山六骑楼街南侧、广东迎宾馆净慧楼。三是科学评估,结合调研结果,对预保护对象的现状风貌及质量进行评估,提出了5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调整的建议。四是协调道路交通规划,以保护历史道路及历史遗存为基础,评估已编控规道路交通规划的合理性,按照“红线避让紫线,红线协调特色街道风貌”的原则,调整原控规拓宽的机动车道路,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增加街区的步行道(部分兼消防车道)通道,提高步行交通可达性。

3.2HUL视角下的可持续性整体保护方法研究

HUL中文译为历史性城市景观,与以往保护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以动态的视角看待历史的“过程”性和“层次”性,强调从更加广泛的城市背景与地理环境中看待街区的价值。

一是构建了基于历史交融并置过程认知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方法。传统的街区研究方法主要是从物质遗存直接导出价值,对历史积淀过程研究不足。本街区因宗教而起,同时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地段,多元宗教的兴衰与城市文明的发育完善,两者在街区内相互交织,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现象。规划依据历史遗存、历史记载进行追溯,兼顾“时、空”视角,从历史观、系统观、整体观、环境观四个角度对街区的历史脉络进行全面的研究,得出街区的五大历史文化特色。

二是基于与周边历史要素的时空关系,确定了整体的历史性城镇景观保护格局。规划突出研究了街区的特色宗教文化与外围宗教资源的关系,制定了“两轴三点四片”的历史性景观的整体保护框架。

3.3“文化+”模式重构典型岭南历史街区活力

本街区是市井生活突出的典型的岭南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上是开放、包容、繁华、活力的“蕃坊”区,演变至今呈现出“遗存类型多但占比小、知名度高但活力不足”特点。针对街区大面积失去活力的现象,规划基于“历史、居民、开发商、学者”四重视角,运用历史变迁研究、关联搜索、案例解析、学术研究等手段,梳理街区活力构成的要素。建立“文化+”模式,结合街区各方的问题和诉求,以岭南特色、老广州“味道”的传统文化为纽带,确定核心价值、特色风貌、传统产业、文化活动作为街区活力重塑的四大方向。

3.4探索历史文化街区“规建管”新秩序

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规同编,确定“保护-管控-复兴”链条式的街区“修补”策略,以保护规划为基础目标,以城市设计为手段,以控规优化为管理基础,有效协调处理政府-市场-公众利益主体的诉求。二是明确规划职责,建立强制性内容与引导性内容相结合的管控体系,强制性内容主要包括保护对象、建筑高度及风貌、环境要素以及紫线、绿线和道路红线等,引导性内容包括价值特色、整治措施、产业业态、文化活动等。三是妥善处理历史审批项目,针对保护范围内的建设许可情况进行梳理,协调处理两项已批未建项目,有效维护了街区传统风貌。

4、结语

本规划获得2017年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在编制过程中与制度建设互动,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新模式,并纳入《广州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报批指引》。推动了海丝代表的逾五十项重要项目落地,包括南粤先贤馆一期建设、光塔民族文化风情街、六榕寺一二期扩建工程、老旧社区微改造(和义巷、云台里、象牙北)等。本研究认为这种规划编制思路和形式,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对众多岭南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编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2011;

[2].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