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李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李英

李英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沽河街道办事处孙受小学266605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语文学习成功的关键。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激情,才能改变过去“满堂灌”的不良现象,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呢?

一、和谐师生关系,引发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和谐合作,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调动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去,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课外,教师应与学生多接触,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对缺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耐心的补习。有时候,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温柔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深受感动,铭记于心。比如,你发现学生的衣领没有翻好,你很自然地帮他抚平,红领巾戴歪了,你顺手帮他扶正,等等。这些细小的事情会在师生之间起着微妙的化学反应,会让学生对你产生一种亲和力,使学生从喜欢你这位老师开始,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用引人入胜的故事、视频、歌曲把学生引入到趣味的课堂,也可以用对话,置疑等方法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时,学生因为没有见过大海,也不知道海上日出的景观是什么样子,我就给学生放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观录像让他们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破除了学生没有亲眼目睹“海上日出”的陌生感,从而认识到“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正是因为采用了“声画并茂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三幅日出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且观其形,心通其义。”在观赏中体味,对日出产生感叹之情,对光明的向往油然而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设疑诱导,引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求知往往是从疑开始的。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疑”设得好,就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悬念,使学生形成期待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习兴趣。如在教《跳水》一文时,我先出示课题《跳水》,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是怎样想的?这一课中的“跳水”是不是跟我们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运动员跳水一样呢?他们有什么不同?那么这个小孩为什么要跳水呢?这样通过设“疑”,吊起了学生的学习胃口,产生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四、利用表演活动,调动学习兴趣

大诗人、哲学家尼采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交际性注定了语文教学需要表演这种形式。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如果我们能通过演讲、歌咏比赛、讲故事、角色扮演等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这些活动会很容易激发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重温课文内容,巩固所学课文的内容,同时也会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语言知识。

五、利用竞赛,促进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喜欢比试竞争,所以我在任课班级坚持实行“语文学习小组竞赛”活动,将学生划分成六个“语文学习小组”,每组设组长一人,依据学习成绩不定期地轮换。把学生的读书、写字、作业质量、单元考试成绩等都纳入学习小组的竞赛内容,每月一小结,每学期一总结。此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成绩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六、利用表扬艺术,保持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使小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必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成功所产生的喜悦感是不断地强化学习的动机,因此表扬是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对优等生需要不断表扬,促使他们进一步努力,而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让后进生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也很重要。后进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小小的眼神,都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得当,就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充实生活的动力,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求索,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