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能力丰富语文知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培养阅读能力丰富语文知识

◆赵凤训

◆赵凤训山东省莱西市望城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266600

我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深深体会到:阅读教学应重在体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重要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和素质的发展。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挤时间阅读。

1.良好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3.开展丰富的课堂游戏,培养阅读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低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

4.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教学中要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二、教给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就提示我们,阅读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学”的能力的重任,是语文这门基础工具课的基础教学。作为基础教学,不能只使学生学得一些现成知识,而应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切实地教会学生学习,掌握运用学习的工具和方法。

1.初读课文阶段。学生初读课文,题目首先映入眼帘,教师要教如何理解题意的方法。如《索溪峪的野》一课,可教抓关键词体会内容的方法;《宇宙生命之谜》可教抓思路的方法。针对不同课文,还可以教给以内容、中心人物语言等不同类型命题的方法。开始读文章时,应教学生读得慢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重点放在读准字音和读得通顺上。教学生熟练运用字(词)典,自己去学习生字词。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用分解词素、组词、换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解决。在初步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按自然段去理解内容梗概,教给诸如摘取重点词语、分析句子关系、层意归纳等概括方法。在读懂自然段落以后,进而学习把握全篇文章思路、脉络。

2.品读课文阶段。在学生掌握了初读课文的方法后,还要教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学会品读文章的方法。一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了解各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学习读书要领会其中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如《林海》一课,教学生从段与段的关系去理解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进而理解文章思路。二是教会学生品读重点段落。在品读重点段落时,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成为教学的基本环节。如《林海》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句表达的意思。其中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如:让学生从内容上体会“海洋”指什么?“白色浪花”指什么?其次还要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启发学生想象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如“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是什么样子?“青松作山,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是怎样一幅画面?要让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图。

3.总结课文阶段。在学生掌握了品读文章的方法之后,还要教会学生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如《林海》这课,可先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找到三次讲“亲切、舒服”的句子,然后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的感受的;让学生把三次感受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在其它课文教学中,也可以根据不同特点教,诸如文题启示,抓重点句,理解重点段,理解全篇中心的归纳方法,还可以把课文中的重点或精彩词句、段落摘抄于笔记中。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循序渐进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们都能乘上书籍这艘巨帆,在阅读中尽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