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

覃劼

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

摘要:五仙观-六榕寺-怀圣寺历史文化街区是广州26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以多元宗教遗存为主体,兼有历史商业重地、传统市井民居等众多元素叠合的历史地段。集中体现了广州开放兼容、重商务实的传统城市特色。但目前街区历史环境受到现代建设行为的破坏、传统建筑质量下降和不当使用、地区活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从明确保护体系、管控建设行为、控制视线通廊、优化城市功能等方面探索了五仙观-六榕寺-怀圣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五仙观-六榕寺-怀圣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利用

1、引言

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习总书提出了“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努力塑造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指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和老城区有机更新已成为城市规划的工作重点之一。广州作为拥有2200多年城建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以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为目标、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总体框架,开展各层次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是明确历史地段保护内容、保护要求和建立控制原则的的重要规划管理层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共同构成对于历史地段保护与建设的重要实施依据与技术准则。

本文的研究对象五仙观-六榕寺-怀圣寺历史文化街区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26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该片历史文化街区南至惠福西路,北至仓前路、广东迎宾馆,西至海珠北路,东至解放中路,占地35.09公顷,是历史城区内唯一以传统宗教、多元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街区,同时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区域内集中六榕寺(佛教)、五仙观(道教)、怀圣寺(伊斯兰教)三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清朝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作为建设年代久远的老城区,面临着生活品质低下、公共空间缺乏、基础设施老化和产业类型落后等困境。因此亟待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提升的相关研究,通过规划的方式进行控制与引导,以实现老城文化魅力的复兴与城市品质的提升。

2、五仙观-六榕寺-怀圣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2.1、以兼容并包的宗教文化为代表的海丝文化遗产地

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秦朝,是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境内三大主港之一,今五仙观北部一带古称坡山古渡便是滨海岸线和港口所在。唐朝时期由于商贸频繁,港口周边区域形成了侨居广州的阿拉伯商人的聚居区,并建设了清真寺——怀圣寺和光塔。此外区域还存在其他不同类型的宗教场所,包括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建成的佛寺——宝庄严寺,后更名六榕寺。明朝洪武十年建成的祭祀谷神的道观——五仙观。佛教、伊斯兰教、道教三大宗教的和谐并置成为区域的重大特色,也体现了广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性格。

2.2、唐宋时期广州人民与蕃商交往繁荣发展的见证地

隋末唐初,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活动的高涨,吸引了大批外国人来广州经商、定居,其中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公元741年,唐玄宗在广州古城西南濠东岸码头区设置了“蕃坊”,是我国最早的外国人聚居区。“蕃坊”内设“蕃市”,“蕃人”在此贩卖其国家的商品,街区内的玛瑙巷、象牙街均是因街巷成行成市贩卖的舶来品而得名,甜水巷、仙邻巷、大纸巷均由阿拉伯语音译而来。可见商贸交易极盛一时,是广州千年商都重要的见证之一。

2.3、以民国骑楼为象征的市井商业标志地

中山路旧称惠爱路,是古城唯一贯穿东西方向的道路。二十世纪初,民国政府开始拆城修路,兴建骑楼街,中山路上的骑楼开始陆续建成。二十世纪30年代街区内的中山六路骑楼街建成。在繁盛时期,中山路上集中了七十多家老字号,店肆如云,一派繁华商都的景象。二十世纪90年代,由于地铁一号线的施工拆除了中山路上的大部分骑楼,老字号也被迫异地。目前中山六路仍保留着500多米骑楼街,骑楼街内商铺、食肆林立,仍延续着商业功能,展现着市井氛围浓郁的商业与生活景象。

2.4、“双塔”——古代广州国际贸易大港门户之形象象征

“双塔”分别是始建于南北朝的六榕寺花塔和唐朝的怀圣寺光塔。“一中一西”两座宗教塔式建筑耸立于珠江北岸,是古时船只的重要航向标,被古人誉为“一城之标”。两座标志性的建筑,在空间上形成了打破水平海岸线的重要构图元素,其独特的空间造型与多元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古代广州作为国际贸易大港的重要门户形象。

2.5、旧中国之权力机构驻扎地与新中国之迎宾宴客地

今街区内崔府街一带曾作为广东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地,南宋名臣崔与之曾在此主持广东军政。今将军西路、将军东路一带,在明洪武六年起,作为明朝两广都御史的提督府;清朝时先后作为靖南王狄继茂、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孝、将军王永誉的府苑;民国时期还作为李宗仁代总统的临时总统府。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曾在此办公,后改为广东省交际处第三招待所,1956年正式更名广东迎宾馆,作为广东省政府最高级别的宾馆,接待了大量中外贵宾,举办了多次高规格的会议与国宴。历史的不断变迁,沉积下丰富的文化史迹,铸就了街区独特而显赫的历史地位。

3、五仙观-六榕寺-怀圣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

3.1、建设行为控制不当,传统历史风貌受损

由于前期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优先,牺牲了文化遗存,忽视了空间品质,造成较多建设性破坏。新建建筑在体量、色彩、材料上与历史环境不相协调,传统风貌遭到了损害。如中山六路沿街的越秀晋德汇、新保利大厦等高层办公楼与传统骑楼街风貌差异较大。三大宗教历史遗存的周边环境,以及延续花塔、光塔作为传统制高点上均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破坏了街区的传统空间格局。粤华街内存在一定数量的违章建筑,对街区传统风貌造成了破坏。

3.2、街区物质环境衰退,服务配套设施欠缺

街区历史悠久且缺乏有效的维护与更新。街区内传统房屋结构老化、质量下降,房屋面积、格局、配套设施难以满足现代居住需求。在生活配套设施上,面临缺乏公园绿地、公共活动空间和文化娱乐设施、交通拥堵、缺乏停车场、市政设施老化等问题,导致越来越多本地居民迁出,剩下一部分原住民由于经济、就业等原因无力迁出。街区已逐渐老年化,同时成为了外来人口的低廉租住区。

3.3、传统专业市场集聚,影响街区空间品质

街区内集聚了较多专业市场,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和暴露了一系列问题。由于专业市场为自发形成,缺乏政府的总体规划,在选址、配套和布局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专业市场为临时改建或住改商而形成,导致有铺无仓、仓库面积过小或则依靠“住改仓”来储存货物,加上老城电力线、通讯线等设施老化,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在老城建筑密度高、人口密度大、道路宽度狭窄的情况下,使得货物配送难度大,导致时常发生街区交通拥堵的现象。因此专业市场的聚集在人居环境、道路交通、城市形象、消防安全等方面都给街区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4、五仙观-六榕寺-怀圣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法

4.1、保护历史遗迹与环境格局

保护五仙观、六榕寺、怀圣寺三大宗教场所,这是体现街区宗教文化主题的重要物质载体和历史见证。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迹集中的片区,包括中山六路商业骑楼街,惠吉西路、惠吉东路上中西合璧的联排洋房,将军西路、将军东路、粤华街、马王庙巷、怡乐里、金城巷两侧的传统竹筒屋以及广东迎宾馆内的碧海楼、净慧楼、六榕楼等。保护由传统建筑围合而成的传统街巷的空间格局、历史风貌和传统材质等,保护三大宗教场所、广东迎宾馆和朝天路小学内的古树名木和六榕路福泉街口的宋代古井吊碑井等历史环境。(表1)(图1)

4.2、保护区划与建设管控

规划通过划定保护区划的方式对街区的高度与建设行为进行管控。在权衡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建设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上层次规划——《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划定的保护区划进行调整。首先将五仙观、怀圣寺和各类历史文化遗迹集中的片区纳入核心保护范围,核心保护范围原则上不允许进行新建、扩建。鉴于六榕寺的建设发展需求和已有在编文物保护规划的保护,将其与街区其他区域一并划入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允许新建、扩建,但高度应控制在18米一下,并在体量、风貌、色彩、材质等方面与历史环境相协调。另外,考虑到骑楼街、联排传统民居的原始高度往往高于一般性控制要求的12米或18米,规划允许该类建筑在进行危房原址重建时间,可按照房屋产权载明的高度进行重建,这不仅保持街区历史风貌的原真性、街道建筑界面的连续性,同时也符合保护业主物权的法律要求。(图2)

表1保护对象一览表

图1保护对象图

4.3、视廊控制

步行是体验和认知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方式,有必要通过人的尺度和视线对街区的历史环境进行控制。对三大宗教场所周边的建筑界面与空间形态进行管控和指引,通过拆除、整饰、绿化遮挡的方式处理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营造对于宗教建筑良好的观赏视角。以在骑楼街一侧人行道观察另一侧骑楼屋顶的视线的延长线为基准,控制中山六路骑楼街后方建筑的高度。通过环境整治和建设控制,远期逐步打通六榕寺花塔和怀圣寺光塔两塔间的视线通廊,重塑历史空间关系,恢复“一城之标”的城市形象。

4.4、功能优化提升空间活力

基于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传统商业氛围,合理利用优越的历史文化遗存,发展旅游观光、商业贸易、文化创意产业。利用街区内的三大宗教场所遗存发展宗教文化旅游。以海丝申遗为契机,彰显广州开放自由的城市形象与兼容并蓄的文化性格,提升国际知名度,吸引国内外的宗教信徒与游客。重点提升怀圣寺、光塔街周边区域,引入特色商业、餐饮、旅宿、文化博览等功能,打造以海丝文化、伊斯兰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区。以中山六路骑楼街为载体,提高商业特色和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保留批量小、与日常生活密切的粤华街、陶街电子电器专业批发市场,保护好传统街巷空间格局与历史风貌,实现沿街式专业市场向特色专业街转型。鼓励与加强惠吉东路、惠吉西路一带近代联排洋房的活化利用与功能置换,完善社区生活和街区旅游的配套服务功能,发展教育托管、特色餐饮、传统民宿、文化创意等产业。由于在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街区内的骑楼街、联排传统民居的用地性质均为住宅用地,为实现建筑功能的调整,本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对每一栋房屋均制定了兼容性功能,并将该项内容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建筑的合理利用提供法律保障和规划条件。

图2保护区划图

5、小结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从“控”和“引”两方面开展,前者是保文化,后者是促发展。前者应在充分的现状踏勘调研与历史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梳理街区历史文化、研判历史遗存价值,构建全面的保护框架与内容,并制定负面清单式的控制性保护要求,实现街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后者应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现代生活的需求,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保护对象,同时也是面向未来的城市的组成部分之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从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改善街区生活品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谋划街区的发展路径、提供引导式的管理要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工作仍任重道远,在保护模式、控制手段、利用方式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效果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余倩雯,王霖,汪成刚.新形势下广州骑楼街保护规划探索——以中山六路骑楼街保护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4(s5):136-141.

[2]嵇雪华,王剑锋,许皞.浅析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6(1).

[3]杨绮文,李鸣正,杨晓川,汤朝晖.城市更新下的场所文脉营造——以广州人民南改造项目为例[J].城市建筑,2011(9):112-115.

[4]姚迪,朱光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规范性与适应性研究——以扬州关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J].建筑遗产保护,2009(6):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