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3

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陈建伟

(新疆电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乌鲁木齐830013)

摘要:2009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并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人口增长、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从而呈现出全新的城市面貌。文章先介绍基本概念,再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对智慧城市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可以有效的指导现实工作,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智慧城市;研究综述;未来展望

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在发展的过程中智慧城市应运而生,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自从建国以来,我国城市构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弊端,成为发展中的阻力因素。智慧城市的提出可以改善这种局面,有效的转变发展方式,发挥出智慧的作用。现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智慧城市概念研究

(一)专家观点

美国学者AndreaCaragliu等把智慧城市定义为:通过参与式治理,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传统和现代基础设施方面进行投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哈马德•图挨在信息化与城市发展的主题论坛上提出,信息通信技术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舒适、和谐,享有更加优质的生活品味。巫细波、杨再高等人认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用新技术来改变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对不同的要求做出正确的应对,从而极大的提高城市运转效率。工程院院士王家耀认为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城市的整体水平,让所有的公民更加聪明,有利于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李德仁从技术角度进行解释,通过网络将不同区域的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云计算平台处理数据并制定出相应的决策,可以保证自动化的控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民生服务便捷、社会治理精准、社会经济绿色、城乡发展一体、网络安全可控的智慧城市。

(二)多部门解读

2014年,第一届智慧城市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期间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对智慧城市进行解读。国家发改委认为智慧城市已经具备四个新的方面,主要包括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新方式。中央网信办认为智慧城市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认为智慧城市的主要建设力量技术信息技术,实现社会各方面的智能化运行,完全可以脱离人的外力作用。工信部电子司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是服务。教育部科技司认为是如何改善目前的教育水平,在快乐之中获取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国家标准委认为要制定国家和行业的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认为要从机制的完善、发展规律的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创新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入手去做。农业部与信息经济司认为智慧农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所以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认为要提供六大类医疗服务的共享平台。

二、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研究

(一)建设途径

要想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想要明确具体的路径。刘月静认为第一要抢占智慧城市发展高地。第二是全面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要减少煤炭、石油等的使用,要开发出更多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结构。第三是提升城市文化创意功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要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第四是采用紧凑集约的空间发展模式,要合理使用城市内部的土地,发挥出有限资源的最大作用。刘强认为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建立健全七个方面的保障机制,组织领导机制、政策支持机制、决策咨询机制、开放合作机制、标准法规机制、信息安全机制、人才保障机制。高璇就河南地区发展现状提出有效的途径,重视技术和金融这两个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在市场自主调节的前提下,要发挥出政府引导的作用。

(二)建设现状

截止2016年,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将近600个。在一些主要的地区,已经提出了建设相关的规划和目标,主要涉及到社会管理、应用服务、基础设施、智慧产业、安全保障、建设模式、示范试点、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当然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包括申报方面存在严重的弊端、职权交叉试点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商业模式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局面。孙鹏表示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政策,构建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可以消除发展中的潜在问题。周意诚认为由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周期比较长,所以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很难达到要求,因此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实现。毛光烈认为我国现阶段的智慧城市建设在认识、技术、实践等方面都不是很完善,和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投资、建设、运维、监管的机制不够健全,无法解决实际中面临的问题,导致整体的运行效率低下。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服务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

三、智慧城市评估体系研究

(一)国外智慧城市评估

智慧社区论坛评估指标。从1999年开始每年举办“年度智慧社区”评选活动,影响力在逐渐地增加,而且波及的范围非常广,逐渐地被人们所认可。评估的内容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宽带连接、知识型劳动力、创新、数字包容、营销和宣传,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最终给出最合理的评价。这些指标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的,更多关注政府和企业,严重忽视民众体验方面的指标,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评估的主要方面是经济建设,一个城市如果在短短几年发展的非常快速,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那么评估的分数就会比较高。当然要追求协调的发展,也就是各个方面可以实现共同前进,如果停留在单一的方面是无法体现出自身的优势,要注重综合实力的提高。很多城市以评估指标为标准去建设,从而加快智慧城市的步伐。

欧盟中等城市智慧城市评估指标。欧盟中等城市智慧城市评估指标可以分为智慧产业、智慧民众、智慧治理、智慧移动、智慧环境和智慧生活这六个方面,另外还包括三十一个二级指标、七十四个三级指标。他们都具有明确和量化的特征,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同时和智慧社区论坛评估指标相比,更加注重民众的体验,让人民对智慧城市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得到的结果会更加的科学合理。但是其本身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制度、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一般获得的数据都比较陈旧,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使得信息的参考价值步伐。另外对这些方面都不够重视,没有集中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对城市情况没有完全的把握,会对决策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要积极的弥补,从这些方面入手去做,才能对智慧城市有正确的评估。

BoydCohen的全球十大智慧城市排名。BoydCohen博士通过研究全球创新城市前一百位指数对比不同城市创新能力的水平,参考了全球范围内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排名、西门子绿色区域排名、美国数字社区的城市排名。西班牙智慧城市的IDC排名以及全球范围内政府数字管理方面的研究,最后评选出全球十大智慧城市。可见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参考各方面的信息,要进行大量的程序处理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但是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没有真正的做到公平公正,另外由于人为失误的因素使得得到的数据不准确,进而对决策产生不利影响。但是这种方面考察的方面比较多,基本涉及城市的各个方面,对于不足的地方要及时的弥补,才能提升整体的水平。当然十大智慧城市每年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是处于变动之中,要掌握最新的情况,才能对智慧城市做出最全面的评估。通过参考不同主体对于城市的评估,总结出最全面的答案,极大减少了出现的失误,有效提高结果的质量。

(二)国内智慧城市评估

上海智慧城市评价。上海市考虑了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因素,在2011年发布建设智慧城市的相关文件,这是目前国内的第一个指标体系,涵盖了基础设施、公共管理和服务、信息服务经济发展、人文科学素养、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19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一段时间内都是以此作为重要的参考,对国内的智慧城市进行评价,而且得到的结果比较可靠。2012年12月上海又发布了6维度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2.0》,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建设,包括18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可见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让评估体系更加的完善,从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要立足于国情,保证评价方式具有可执行性,能够有效的落实下去,并且取得显著的效果。其中的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处于不断地更新之中,更好的指导现实工作,对智慧城市有正确的判断。

南京智慧城市评价。南京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并且在城市各方面都有所进步,有利于实现整体的协调发展。南京市信息中心在研究各类城市信息化测评方法的基础之上,积极向国外的丰富经验学习,形成了包括城市网络互连、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人文等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的体系。从整体来看,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产业方面,严重忽视了城市管理和运行,导致出现较多的问题。例如在建设方面取得成效,但是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容易造成混乱的局面,无法合理的安排各项事务,使得工作效率降低。主要的原因是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没有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最终的结果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所以要弥补存在的不足之处,让评价体系更加的完善,考虑到城市发展中的不同方面,这样才能对智慧城市有深刻的了解。建立起良好的管理机制,可以高效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工作的顺利进展,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宁波智慧城市评价。宁波是国内重视智慧城市发展的城市之一,评估体系是由多个主体共同提出的,他们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有效的整合,总结出最全面的结论,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由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人群和智慧环境等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构成。宁波在各方面积极的探索,并且总结出丰富的经验,但依然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多重挑战,所以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要把握关键环节,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实现突破,首先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出完整的方案,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其次要实现协调有序的推进,因为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要统筹协调,促进整体的向前发展。最后要突出整合共享,让信息更加的透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克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才能向目标迈进。

其他机构智慧城市评价。赛迪公司2012年的《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与研究报告》中,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通用指标与特色指标两个部分,其中通用指标的权重为80%,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57个。特色指标的权重为20%,主要包括特色环境、特色产业、特色服务、市民幸福、城市治理等领域。工信部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中,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由智慧准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组成。中国软件评测中心2013年1月发布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中,分为智慧准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大维度,8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2016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包括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和市民体验等8个一级指标。

四、智慧城市的研究评述

第一,智慧城市内涵的解析偏重于信息化建设程度的提高,对于城市管理、社会经济增长、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为了积极的改善这种局面,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要弥补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智慧城市的评价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将建设成果以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进行合理的评价,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指南,智慧城市内涵并制定评价体系有很大的空间。目前的研究并没有非常的全面,所以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让内涵更加的具有代表性。信息化并不是智慧城市的唯一评价指标,要从多个角度去看,才能推动城市的发展。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探寻出智慧城市的真正含义,发现其中的重大价值。评价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保证科学合理的原则,不能从单方面去看待,这样得出来的结果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要重视智慧城市内涵和评价体系两个方面,可以为后期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二,关于智慧城市建设动力机制方面主要侧重于城市病带来的压力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基础支撑力。但是随着环保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低碳经济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必须对产业结构做出适当的调整,管理创新、公众参与、人才培养等,这些方面对智慧城市建设非常的重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当前智慧城市正处于初级阶段,正在处于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非常的重视。十三五规划的开展,我国的外部环境更加多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智慧城市在短时间内迅速掘起,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要认真分析其中的驱动机理,可以更好的分析智慧城市发展的评价体系,为制定决策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新时期内,社会形势更加的复杂多变,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才能顺应发展的趋势。要加强对环境的治理,是城市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多采用清洁能源,不仅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环境保护非常的有利。

第三,现有的智慧城市研究主要侧重于比较发达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地,对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研究比较少,造成国内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另外发达城市的基本情况相似,总结出来的信息很难具有代表性,导致研究停留在固定的范围之内。所以要将目光转向中西部地区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根据住建部和科技部公布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按照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分成两种类型进行研究。通过与发达城市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出相互之间的差距,提出促进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策略。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是局限在狭小的区域,而是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所以要树立起全局的意识,将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都纳入进来,有利于拓宽智慧城市建设的广度。面临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要采用与之相对应的策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前进中的阻力因素。对于不发达的城市更要加大投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各方面的完善,从而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智慧城市建设会取得骄人的成绩。

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综述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有效的指导现实工作。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总结出丰富的经验,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从而加快城市的转型,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田学进.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基于上海市的经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

[2]吕淑丽,薛华,王堃.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17,(4):53-57.DOI:10.13253/j.cnki.ddjjgl.2017.04.008.

[3]朱少伟.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研究综述[J].信息系统工程,2018,(1):29.

[4]张凯.智慧城市视角下智慧园区建设规划关键领域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7,(12):90-92.

[5]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6,(5):97-102.DOI:10.3969/j.issn.1002-6711.2016.05.017.

[6]王静远,李超,熊璋,等.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2):237-259.DOI:10.7544/issn1000-1239.2014.20131586.

[7]廉军伟.智慧城市背景下实现“多规合一”的策略研究[C].//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2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