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盐酸丁卡因胶浆在前列腺增生症者导尿术中的应用体会

/ 1

浅谈盐酸丁卡因胶浆在前列腺增生症者导尿术中的应用体会

高琰胥晓英

高琰胥晓英(江油市人民医院621700)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6)4-0183-02

良性前列腺增生(简称前列腺增生)是引起老年男性排尿障碍原因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1],其增生的腺体突向后尿道,使前列腺尿道伸张、弯曲、受压变窄,尿道阻力增加,引起排尿困难及梗阻,导致尿潴留。因此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男性,临床常会因为排尿困难而采取导尿术。但由于前列腺增生会挤压尿道,导致后尿道的狭窄,从而增加了导尿置管时的阻力和难度,病人尿道黏膜的损伤、出血,病人舒适度降低,甚至疼痛难忍。导尿过程中病人的疼痛又可引起肌肉的收缩,更加加重了导尿的难度,甚至直接导致导尿术的失败。

我科从2012年开始在前列腺增生症者导尿术中使用盐酸丁卡因胶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2014年1—12月份中,我科在前列腺增生症者导尿术中应用盐酸丁卡因胶浆的体会作如下介绍: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4年1—12月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行导尿术病例120例,均为老年男性,将他们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60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59岁,平均年龄70.5±4.5岁,对照组61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58岁,平均年龄69.5±4.1岁。在患者临床症状及病情、导尿包及导尿管的选择、导尿技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一次性导尿包、相同型号的导尿管,操作人员均经过统一的规范化操作培训。

2.1对照组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男病人留置导尿术[2],在消毒完毕后、置入导尿管前,使用常规液状石蜡油润滑导尿管。

2.2观察组给予观察组在行常规导尿术操作时,待消毒程序完毕后、置入导尿管前,使用盐酸丁卡因胶浆润滑尿道。具体方法是先将胶浆剂挤入少许在尿道口润滑,然后将胶浆剂软管缓慢、轻柔、全部插入尿道内,再将胶浆剂全部挤入尿道中,然后将阴茎轻微夹住,等待2分钟,让丁卡因充分发挥药效后,再按常规留置导尿术导尿。

2.3观察指标分别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尿道损伤的情况、一次性导尿的成功率方面进行效果观察。

2.3.1疼痛程度按WHO的疼痛分级标准进行评估[3]:0级:指无痛或稍感不适;(患者表情安静、自然)。

1级(轻度疼痛):轻度疼痛,但可忍受;(患者表情痛苦,有皱眉动作)。

2级(中度疼痛):明显疼痛,仍可忍受;(患者表情痛苦明显,有咬牙、呻吟)。

3级(重度疼痛):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大叫或大喊)。

2.3.2尿道损伤的判断以出现肉眼血尿为标准。

2.3.3一次性导尿成功指标:患者对导尿的疼痛可以耐受,首次置管成功,无重复插管。

3、结果3.3.1疼痛程度情况比较(详见表1)

男性尿道全长18—20cm,分为海绵体起始部、膜部、前列腺部。

前列腺增生症者由于其增生的腺体会挤压尿道,突向后尿道,使前列腺部尿道伸张、弯曲、受压变窄,尿道阻力增加,导尿时当尿管到达前列腺部时,导尿管通过受阻,同时刺激局部黏膜引起疼痛。

导尿时患者的疼痛又使尿道括约肌痉挛,插管时往往遇到阻力[4],加重插管困难,甚至导致置管失败。因此,前列腺增生症者行导尿术者患者疼痛、尿道黏膜损伤、置管困难等问题很突出。对照组单纯使用的液状石蜡油,无麻醉作用,且难以起到润滑后尿道的作用,容易损伤尿道黏膜,引起尿道出血,置管过程病人疼痛难忍,加重了置管的不顺利,从而降低了一次性成功率。远期来看还可导致尿道狭窄,更加剧患者的恐惧与痛苦;观察组用了盐酸丁卡因胶浆,其主要成分为盐酸丁卡因,是白色半透明的流动性胶浆剂,其主要作用于外周神经,稳定神经组织细胞膜,减少钠离子内流,使正常的极化与去极化交替受阻,神经冲动传递无法进行,从而起到止痛作用;胶浆剂中的甲基纤维素是一种骨架材料,能增加溶液的黏度,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5]。所以,我们在为前列腺增生症者导尿中,通过应用盐酸丁卡因胶浆,可以松弛因疼痛反射引起的尿道括约肌痉挛,减少插管时的阻力,减轻导尿管对尿道黏膜的刺激,避免损伤尿道黏膜而导致出血,同时大大减轻了患者的恐惧、紧张与痛苦,使患者放松,从而更有利于导尿管的顺利插入,而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大大地提高了导尿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1]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201—1203[2]李小寒.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ISBN978-7-117-16074-2[3]李小寒.基础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ISBN978-7-117-16074-2[4]许俊芳.气囊尿管留置导尿的护理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1):58[5]杨世杰,金有豫主编.局部麻醉药[M].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