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习惯、兴趣与个性之我见

/ 3

态度与习惯、兴趣与个性之我见

江林友刘水娣马英

江林友刘水娣马英广东省东莞市塘厦第三小学523000

从事义务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我们逐渐体会和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态度、强化学生的习惯、培育学生的兴趣、彰显学生的个性是教育工作者的核心要求,是出发点又是归宿,是基础教育的价值体现。这是因为,态度决定成败,习惯决定优劣,兴趣决定效率,个性决定发展。

一、态度决定成败

我们常说不看人的水平高不高只看人的态度好不好。态度的本意是指人的举止与动作、对于事情采取的立场或看法、说话和动作的神情。对态度的理解如何意味着人的行为取向与归宿,对态度的认识怎样决定着人的行为意识。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自身态度的建设,更要重视学生态度的建设。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教育目的和学习目的决定着教师与学生的动机,只有教育目的与学习目的相协调时动机才有可能有与之相应的动机,只有教育目的与学习目的一致时才有实现目的的积极动机。作为教师不仅自身需要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世界观,更要帮助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尽可能使学习目的与教学目的协调、一致,这样才能生成积极动机。

其次,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创设曲折教育的情境,适时地有计划地实施挫折教育,甚至让学生经历挫折情境。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数来自现在看来比较富裕的家庭,他们的父辈经历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经历了残酷的原始资本的积累过程,聚集了一定的资本,他们经历了数倍努力,也经历了数倍的辛酸和磨难,他们不仅是物质的富有更是精神的富有,他们寄希望于下一代同时又更关爱甚至宠爱下一代。这些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更需要正确面对。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对象的父辈就是一个十分丰富的挫折教育的资源。

第三,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体系,明确学习目的,也就是为什么要学习。要制定短、中、长期奋斗目标,与家长一同建立与学生适合的激励机制。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知道了为什么学习,有教师态度的正影响,有家庭成功的潜移默化,学生的态度就有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变化,逐渐形成正确的态度。有了正确的态度就生成了学习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学生的行为和举止就朝着实现学习目标的方向发展,学生的学习立场和学习观点就逐渐升华,学生的表达和动作就开始有了灵气和神情。没有这种态度只能是失败,所以态度决定成败。

二、习惯决定优劣

习惯的本意是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行为;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也是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简而言之就是师生和社会认可的一种具有惯性的学习运动、学习体操。它包括学生的生活起居符合常理,行走符合规则,坐立符合一定规范,特别是课堂上遵守纪律、专心致志、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书写工整完善、有计划不拖拉等。

当今时代,教师也好家长也罢都认同学生一般都比较聪明,所见所闻较广,这都不可否认,甚至是公认的。但生活条件优越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生活条件的优越对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对智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力;另一方面,学生慢慢地好逸恶劳,染上了不良习惯。还有一种现象,现阶段基础教育学段,普遍认同女生的考试成绩优于男生(当然我这里不考虑试卷的科学与否)。第三点就比较普遍认可一种情况,学生智力差不多,基础基本相当,又是同一个班级,考评的成绩却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当然也有家庭和教师的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直接引起学生学业差异的主要因素有:课堂上主动参与的程度与习惯,主动与被动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有计划地完成各科作业的习惯,解决问题完善的习惯,书写工整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形成后逐渐成为良性学习品质,就能比较有效地降低不良习惯对学习效果的副作用,使得全体学生都有更多、更好的收获,即更有效。我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学生的书写习惯、解决问题完善的习惯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突破口。首先统一学生的作业格式,要求书写工整,转行、转页规范,题与题之间空一行;其次不准在作业本上乱涂乱改,有统一的修改符号,一律不使用涂改液或涂改纸;第三,每次作业完成后必须双重评价,即正确或整洁两方面各五个级别的评价,每次评价的结果由学生自己登记到作业簿的扉页评价栏,依此评价“优秀作业”;第四,统一随堂笔记和草稿本书写要求,做到笔记有序、草稿不草。由此突破又积极影响到其它习惯,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教与学的效果显而易见。故习惯决定着教学、学习效果的优劣。

三、兴趣决定效率

兴趣的本意是对事物喜爱的情绪,这里我把它理解为: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兴趣不只是对事物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

年龄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也会对人的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就年龄方面来说,少儿时期往往对图画、歌舞感兴趣,青年时期对文学、艺术感兴趣,成年时往往对某种职业、某种工作感兴趣。它反映了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兴趣的中心在转移。就时代来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也会对人的兴趣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不管人的兴趣是什么,都是以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人们需要什么也就会对什么产生兴趣。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主要指人们对舒适的物质生活(如衣、食、住、行方面)的兴趣和追求;精神兴趣主要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如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知识)的兴趣和追求。就学生来说,由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无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都需要师长进行积极的引导,以防止在物质兴趣方面的畸形发展、在精神兴趣方面的消极发展和追求。

第二,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例如,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富于创造性,喜欢制作各种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全神贯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有的学生业余喜欢绘画,每当完成一幅画,他都会对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直接兴趣,制作各种模型的过程就很乏味、枯燥;而没有间接兴趣的支持,也就没有目标,过程就很难持久下去。因此,只有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第二,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第三,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地学习。就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由此可知,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发、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确实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能实现最佳学习效率。

四、个性决定发展

我认为,个性首先要是健康的,其次是有独创意识的。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行为举止、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人虽曾见过一面,却给别人留下了长久的回忆;而有的人尽管长期与别人相处,却从未在人们的心目中掀起波澜。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个性在起作用。一般来说,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个性则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性也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往往认为一个“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没有个性。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少说是不全面的。“倔强”、“要强”、“坦率”、“固执”是一种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者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倾向的个性特征比较鲜明、独特,往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也同样是一种性格温和、希望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带有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和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特征,只不过这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比较平淡而不鲜明,往往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罢了。

由此可见,不管是哪一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不管这种特征是鲜明的还是平淡的,它都表明了一种个性。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作用。

因此,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在学生与学生、班级与班级、学生与班级交往中,精心设计让学生表现自我的情境,努力创设让学生充分展示独特意识的场景,真心面对全体学生的表现欲,才能科学地理解个性。就目前西方心理学界研究的情况来看,从其内容和形式分类方面,主要有下面五种定义:

第一,列举个人特征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品格的各个方面,如智慧、气质、技能和德行。

第二,强调个性总体性的定义,认为个性可解释为“一个特殊个体对其所做所为的总和”。

第三,强调对社会适应、保持平衡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体与环境发生关系时身心属性的紧急综合”。

第四,强调个人独特性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所以有别于他人的行为”。

第五,对个人行为系列的整个机能的定义,这个定义是由美国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来的,他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较少受生理、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倾向性中的各个成分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其中,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

我把态度和习惯比之为孪生兄弟,把兴趣和个性比之为孪生姐妹,两对孪生出于同一父母,它们和谐、相互作用、共同的作为是家之兴旺。诚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和习惯,打造良好的兴趣或个性的学生能不牛吗?当我们认同上述认识时,教师也罢,学生也好,就可能有意识或潜意识地调整个人态度、养成良好习惯、培育兴趣、彰显个性,实现教育的核心价值,这不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教育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