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1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程焰春

德兴市皈大中学江西上饶334219

主体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德育理论和初中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已成为当前中学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变革德育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传统德育实践活动中已显露出疲态与缺陷,德育内容与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素质发展的需要,对传统德育观念进行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

首先,传统德育强调社会发展价值忽视学生的发展价值。而现行学校德育首先要实出发展价值。通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与此同时推进社会发展价值的实现。

其次,现行学生德育要以促进学生主体德育发展为根本,人是社会发展的手段,更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与社会互学手段与目的,德育通过人的素质发展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素质发展,而传统德育强调的是一种人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工具性德育,所以,现行学校德育实现由工具论走向目的论,走到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再次,现行学校德育要体现学生自身素质发展新主体功能,把来自环境的作用转化为学生主体对环境反作用的能力和良好机制,要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素质发展服务,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服务。相应地,德育的实践活动也要由教师主知,主情,主行转向引导学生知情,知意,知列的协调发展。

二、激发和引导学生主体性需要

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仰,道德行动。其中道德认识的发展也就是道德思维结构不断建构和重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十分复杂因素和内部机构,其中道德情感的升华,道德意志和道德信仰的形成,道德行为的养成归根到底是由道德需要的发展所决定的,当学生个体内部产生了强烈的道德需要,动机和情感时,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和坚定的道德理念,才能主动地进行道德行为。

由于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经历,经验,体验和感受,而且学生并不会被动地机械地盲目地接受学校的道德指令,而是以自己独特的经历形成自我体验来感受社会,理解社会,运用已有的道德经验,道德规范体系进行筛选,过滤,选择,强化,形成自身内部结构状况,这一内部状况使着个体以个人特有的形式理解道德原则,规范,实践道德义务。为此,学校道德教育要在探明学生个体内部因素和机制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道德需要,满足每个个体发展的独特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道德需要内化为社会适应性的需要,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高层次的道德需要,这个新的需要产生的过程,也是个体主体性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道德能力是指促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道德活动的心理特征,通俗说,就是人们完成一定道德活动的本领,它包括道德创造能力,道德推动能力,道德实践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很高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验,政治,文化的变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坚持做到传授知知和发展能力外部塑造和发挥内在潜力的有机结合,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确定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克服传统道德教育只注重道德观念的灌输而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的弊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作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