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1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余慧玲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城南学校519000

摘要: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而教师是课堂改革最直接的一环。通过课堂实践与教学理论相结合,在我的课堂构建了小学数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思维”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效课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思维

新课程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40分钟课堂教学中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高效课堂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而教师是课堂改革最直接的一环。所以,笔者通过课堂实践与教学理论的结合,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构建了小学数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思维”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为核心,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激发对数学的情感,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和应用新知。下面就谈谈自己课堂实践与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一些做法。

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其结构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思维”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

一、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圆的认识》中,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观察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让学生在感受身边各种圆形组合起来的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顺利揭示课题----探究《圆的认识》。接着通过摸圆游戏活动认识圆,通过学生的想象与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通过多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想学、能学、巧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将课本中圆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主探究,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笔者则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对于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上都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的情境,使他们从探究数学知识的奥妙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学有所获,练有所成。

三、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围绕共同目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成效的途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学贵有疑”,在教学时,以一个个问题为导火线,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采用恰当的探究形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妙,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也才会出现不曾预知的精彩。

四、拓展思维

让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促进愉悦检验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将巩固、应用和拓展、延伸相结合。适当融入一些与之密切联系,有利于扎实基础、开阔视野、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把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社会生活衔接起来,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

参考文献

[1]《教育学》。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