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金代考古论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黑龙江金代考古论述

刘佳

齐齐哈尔市文物管理站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要:黑龙江流域是女真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辽金考古中占据了颇为重要的区域位置。长期以来,金代考古作为黑龙江区域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通过对黑龙江区域金代考古研究现状作一宏观的回顾与总结,从而进一步推动本地区金代考古工作与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考古学;黑龙江流域;金代女真文化

长期以来的考古学实践亦证明,黑龙江地区分布有大量而厚重的金代文化遗存,故金代考古在黑龙江考古学研究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本文试对黑龙江区域金代重要的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作一回顾与总结,以期推进本地区金代考古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一、城址

1.早期都城———上京会宁府城址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于其故地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畔建国定都,史称大金国,年号“收国”,都城上京会宁府。上京城: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南2公里,东临阿什河,俗称“白城”。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至海陵王完颜亮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于中都燕京,金朝以上京为都城,前后经历四帝,共38年。上京城由毗连的南北两城及皇城组成。南城略大于北城,两城均为长方形,平面上一纵一横相互衔接,连为一体,两城外围周长约为11公里。城墙夯土版筑,存高约3~5米,墙基宽7~10米。外垣平均每隔70~120米筑一马面。在全城5个城角上各构筑角楼一处。城门9处,其中7处带有瓮城。城外及两城间的腰垣南侧,均有护城壕。

皇城建于南城内偏西处,南北长645米,东西宽500米。自南向北有五重宫殿基址整齐地排列在皇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东西两侧还有回廊基址,殿基平面呈“工”字形。皇城南门两侧有两个高约7米的土阜,对峙而立,称为阙。两个大土阜间又有两个小土阜,各高约3米。大、小土阜间是皇城南门的3条通道,中为正门(午门),两侧为左右阙门。

2.中小城址

都城之外,金朝统辖政区城址的建制,可分为路府城、州城和县城,有些是重要的军政合一的重镇。据调查,黑龙江省境内有金代城址约300处,包括了府、州、县、镇及驿站等不同等级的建制。金上京路下辖蒲峪路、胡里改路、速频路和曷懒路,管辖着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除曷懒路治所不在今黑龙江省辖境外,其余三路治所,均在黑龙江省境内或附近。经考证,克东县蒲峪路城址,为金代蒲峪路治所;依兰县土城子城址,为胡里改路治所;俄罗斯滨海地区双城子城址,为速频路治所。

综合考察,目前的金代中小城址的研究,多集中于结合文献对单一城址的建制及地理方位的考证探讨。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对黑龙江地区的城址类型和分布特点进行了综述。近年来,有学者进一步对上京路政区内城址的分布及相关问题作了初步研究。

二、墓葬

目前,黑龙江省发现的金代墓地有十余处,但多处墓葬在发掘时已遭破坏,有的甚至无法获知墓葬数量,仅少数经过清理、发掘。依据建筑构造及外部形制的差异,分为三大类,即土坑墓、棺椁类墓、室类墓。其中棺椁类墓又分为五种形制,室类墓仅见砖室墓一种。年代包括金代早期至晚期。

目前的材料表明,黑龙江地区的金代墓葬主要集中发现于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及其支流阿什河流域。这些地方乃是女真人最初的发祥地,也是当时人口集中聚居的地方。其中既有一般平民墓,也有王室贵族墓。从发现的墓葬看,土坑墓在该地区是始终存在、长期使用的一种墓葬类型。使用者主要是一般的平民,不用葬具,往往直接入土安葬,即采用天然的土圹下葬,多是仰身直肢葬。随葬品种类数量较少,主要是一些陶器和小件铁兵器和马具等。这类墓应是金代女真人的原始葬俗之一。木棺墓、木椁墓目前在本地区的发现,其年代主要是在金代早、中期。到金代晚期,这类墓(主要是木椁墓)发现就非常少。依发现情况考察,土坑墓和土坑木棺墓、土坑木椁墓等,在地表多数往往还有封土堆。金代中期,出现了体现等级地位的墓葬———石椁墓。这种由数块雕凿平整、厚重考究的石材围砌而成的石椁墓,是女真人特有的墓葬类型,而且只在高级贵族和统治阶层中流行使用。砖室墓的出现也是在中期前后。在埋葬习俗方面,土葬和火葬并存。

黑龙江地区金墓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材料的累积阶段,年代学等仍未建立起来。今后需要做一些有目的性的调查和发掘工作,深化墓葬的研究。

三、聚落址

除城址外,金代有大量的居住性质的聚落址。考古所见这类遗存保存不是很好,文化堆积较薄。大多数通过考古发掘所揭示的居住址为带双烟道或三烟道的地面式建筑。近些年,在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中,诸如牡丹江莲花水库淹没区、拉林河磨盘山供水工程区、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区等发现的金代遗址中,均有此类居址发现。已发表资料的有海林市木兰集遗址、哈尔滨市阿城赵家崴子遗址等。

四、界壕

金界壕又称金长城,是规模宏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其构筑别具一格,金界壕由外壕、主墙、内壕、副墙组成。金长城大约始建于金太宗天会(公元1123年)年间,至金章宗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前后竣工,历时70多年。金界壕全长5500公里,其中在我国境内长约4600公里。

经考古勘查确定的金界壕有两条。一条是金初修建的岭北长城,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蒙古国境内;一条是从嫩江到大青山的界壕,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在内蒙古阿荣旗、扎兰屯市南部,以界壕为内蒙古与黑龙江省的分界线,南侧的边堡属于黑龙江省。其主要特点是:在地势较平坦之地修建,外壕内墙,不用砖石等建筑材料。我国境内的南部界壕又分南、北线,在重要地方还分出支线,形成双墙双壕。

五、矿冶遗迹

在阿城张广才岭西麓的小岭地区发现矿冶遗迹。考古调查发现,以五道岭为中心,周围密集分布数量众多的冶铁遗迹。矿洞依矿脉延伸。斜坡坑道有台阶,洞底每隔一定距离有一个采矿作业区。还发现炼炉、铁锤、铁钳子、铁渣、铁矿石、木炭、北宋铜钱、白釉和黑釉瓷片等。未见铁范和成品。这些冶铁遗迹的年代初步推定为金代早中期。此外,上京城的南、北城之隔墙夯土层中有铁渣子,北城内也曾发现有冶铁址,反映了上京城内可能有炼铁业存在。

据调查,在大庆市大同区发现了康家围子和陈二道眼两处冶铁遗址,为确认金代冶铁遗存的分布和发展提供了线索。金代女真人在东北地区冶铁业的发展和推广,为女真族的强大和东北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六、其他遗存

在手工业遗存类中,除常见的陶器、骨器、铜器、铁器等生产、生活器具外,还有一些重要而常见的几类遗物诸如铜镜、铜印、金银器、玉器、瓷器等,在金代考古学的断代、分期研究中,以及探讨金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黑龙江区域分布的金代文化遗存类型丰富,几乎涵盖了遗迹类的全部,遗物的发现更是体现了金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些遗存是我们研究金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是构建黑龙江金代考古学文化框架的基础和要素。黑龙江金代考古工作和研究,虽然起步较早,但进展一直比较缓慢。多年以来,对金代遗存断续地做了一些工作和研究,但大多是零散的、小规模的工作,缺乏宏观的整体设计和系统性的课题式的工作安排。一些重要的成果更是没有及时报道公布,阻滞了一些重要课题的深化研究。时下是步入新的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提出方案,作出规划,深化金代考古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博物馆.哈尔滨东郊的辽金遗址和墓葬[J].考古.1960.(4):41.

[2]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文物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

[3]许明纲.旅大市发现金元时期文物[J].考古.196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