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林锐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初探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林锐南

林锐南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海中心小学林锐南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构成整体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对学生政治学习具有启蒙作用。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采用有效的、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树立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的观念,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规律。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措施;策略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就可以让学生模拟百货商店的情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一演一评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便得到了提高。

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自主的学习空间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世界上,凡杰出人才、创新大师都有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因而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我在进行三年级的《共建邻里好环境》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把他们分成一个个以单元楼为单位,让学生自主扮演自己生活当中,他们认为好的、不好的各式角色,来进行体验,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大声地说出来。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2.激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在班集体当中,做得好与做得差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变得麻木。如果在学习中老师能适当地给予学生应有的表扬和激励,那么学生在心理上就有了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也会倍增。如我班上有一名小女生,生性胆小,即使在课间的时候也不太喜欢和同学们接触。我当时注意到这种情况后,在课堂上特意让她发言,在扮演角色上也对她进行了特别的指定,一有小的进步马上进行表扬,并让全班的同学鼓掌鼓劲,慢慢地让她找到了自信,并勇敢地进行了班干部的自我推荐。

三、注重实践,发展学生能力

“活动性、开放性和生活性”是新课程的三个特点。“教”是为了“学”。所以,这次课程改革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谈教学的改革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也不能依靠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来实现,因为,教师再精彩的讲授,也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在儿童与各种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他们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获得了新知,提高了能力,在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更利于创造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地来展现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知识与认知规律为出发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实现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以积极的学习心态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在学习《红灯停,绿灯行》这一内容时,我改变以往枯燥的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课上播放,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交警指挥行人和车辆如何过马路,再加上教师的讲解,然后让学生来讲解自己是如何过马路的。由于多媒体动画的形象性、直观性与趣味性,学生对这一教学方式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以人为本,以知导行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原课程“品德”与“社会”二者的有机统一。它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新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自己也希望能成为公众的焦点,学习的榜样,让榜样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去感染学生。也会从内心深处严格要求自己,以先人为榜样,从小事做起。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尽可能地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距离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刘恩柱.怎样引导学生参与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2).

【2】梁小丹.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