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 2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雷云宏1张惠平2俞裕玉3韩涛通讯作者

福建省市立医院心血管外一科350001

【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形成病人64例,以便利抽样法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32例,两组均接受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常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常规溶栓治疗,治疗组则采取经股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对两组病人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患肢与健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d后治疗组患肢与健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明显小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且患肢消肿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下肢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的血管疾病,随着病情进展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无论是近期并发肺动脉栓塞亦或是远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均有可能危及到病人生命安全。据我国卫生部门统计[1],每年因DVT死亡的病人高达80万,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挽救生命的重要措施,临床常规疗法以全身药物溶栓或切开取栓治疗为主,但不良反应多,创伤大,因此疗效欠佳。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对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经股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DVT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2月~2017年3月,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形成病人64例,以便利抽样法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32例,常规组男女比例为22:10,年龄30~65岁,平均45.63岁(s=2.37),病灶发生部位包括左下肢28例,右下肢4例;治疗组男女比例为20:12,年龄31~66岁,平均45.72岁(s=2.38),病灶发生部位包括左下肢30例,右下肢2例。两组病人组间基线资料进行独立样本检测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局麻,以Seldinger技术穿刺健侧大腿股静脉,置入导管鞘并送入造影导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进行下腔静脉造影检查,对静脉通畅程度和是否形成血栓进行判定,测量下腔静脉宽度后准确定位双侧肾静脉开口位置,然后在肾静脉开口以下的下腔静脉内放置CordisTrapEase滤器,以推送器将其送入,滤器顶端置于右肾静脉开口下方约1.0cm处,再次进行血管造影对滤器位置和开启情况进行观察。

常规组在上述基础上采取常规药物溶栓治疗,经患肢足背静脉输注30~60万单位的尿激酶(吉林敖东洮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3692),将其加入50mL生理盐水中,以7mL/h的速率持续泵入,Bid,为了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可在患肢踝关节近心端以压脉带捆扎阻断浅静脉。

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采取经股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在成功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后经导管鞘将导丝置入直到血栓近心端,并在导丝引导下置入溶栓导管直至血栓近心端1~2cm处,根据血栓的体积和位置决定溶栓导管置入长度,尽量使导管侧孔置入血栓内,经导管推注20~30万单位的尿激酶,推注完毕后固定管路,Bid。

两组均在两次给药之间注入0.5万单位的肝素钠(苏州新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978),10mL/h抗凝治疗,常规组从患肢外周静脉泵入,治疗组从溶栓导管泵入,溶栓时间最长不能超过7d。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肢与健肢周径差、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度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卡方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结果

两组治疗前患肢与健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d后治疗组患肢与健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明显小于常规组,P<0.05,如表1。

治疗组患肢消肿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如表2。

表1两组患肢与健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比较(;n=32)

3讨论

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正常流动受阻产生凝结,对静脉管腔造成阻塞导致的回流障碍,临床病理学研究指出[2],静脉高凝状态、静脉血瘀滞、静脉损伤是导致DVT形成的主要因素,急性DVT一旦形成还有可能导致病人出现肺栓塞、血栓后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因此早确诊早治疗,是恢复正常回流状态,减少并发症的首要途径。

本次研究对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DVT的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治疗14d后治疗组患肢与健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明显小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且患肢消肿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原因分析为:①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具有血流阻力低、释放容易、弹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特点,对下腔静脉造成的损伤小,且本次研究所采用的CordisTrapEase滤器可坐位永久性滤器留在体内,因此植入后发生肺动脉栓塞的可能性极低,针对急性血栓需要尽快溶栓治疗的病人,滤器植入后血栓更易脱落,有利于提高溶栓治疗效果[3];②药物溶栓治疗时,药效无法完全到达病灶部位,且静注给药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因此疗效不佳;③置管溶栓治疗则能通过导管将尿激酶直接送至血栓团附近,通过持续微量泵入,可维持局部血药浓度峰值,增加血栓和尿激酶的接触面积,加速血栓溶解;④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对下肢静脉瓣膜功能影响更小,同时可开放大量侧支循环,对静脉回流阻碍可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提高静脉血流通畅度,并能起到缓解患肢胀痛、水肿的作用,在滤器、溶栓、抗凝的三重作用下,大块血栓会被切割成小块后逐渐脱落,从而可避免发生血栓后综合征和溶栓相关出血等并发症[4]。

综上,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耿,李孝虎,庄佩佩,等.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2):171-174.

[2]马东明,郝清智.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5,21(6):563-566.

[3]王慧勇,陆东风,王涛,等.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6,22(3):255-257.

[4]孙晓磊,王伟明,张雷,等.下腔静脉滤器联合顺行置管溶栓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16,37(9):1030-1033.

注: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心脏大血管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卫办医函(2013)5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