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4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效果分析

孙翠霞

孙翠霞(辽宁省凌源劳改分局中心医院口腔科122500)

【中图分类号】R7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9-0141-01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总结其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46例患者痊愈40例,好转5例,有效率达97.82%,仅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18%;间隙感染患者治疗时间为3-7天,平均治疗时间为4.8天。结论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取早期明确病因,积极抗感染、全身支持等对症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治疗效果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亦称颌周蜂窝织炎,是口咽、面颈部软组织肿大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其感染途径有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医源性等,局部症状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严重者全身出现高热、寒战、脱水、白细胞计数增高、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1]。患者行早期有效治疗,多可在1周内痊愈[2];但如果早期诊断治疗延误,感染扩散,往往容易引起败血症,海绵窦静脉炎以及纵膈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笔者回顾性分析4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1年10月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4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在15-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7岁。按照致病原因划分:腺源性感染13例,血源性感染3例,牙源性感染22例,医源性感染4例,损伤性感染4例;按照感染部位划分:咬肌间隙12例,颌下间隙10例,翼颌间隙5例,眶下间隙5例,颊间隙5例,咽旁间隙3例,口底间隙2例,翼下间隙3例,颏下间隙1例;按照间隙感染数划分,其中,单间隙感染43例,多间隙感染3例。全部均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6例,溶血性链球菌l0例,大肠杆菌3例,厌氧菌9例,绿脓杆菌6例,无菌生长2例。

1.2方法: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主要采用综合治疗原则。首先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选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静滴以控制感染。同时对于病情严重,应用抗菌药物无法控制者,可采用激素疗法。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局部脓肿形成。局部治疗:早期可用局部理疗、外敷中草药等促进炎症吸收。如炎症已化脓并形成脓肿,具备切开适应证的,应及时行切开引流术。

1.3疗效判定标准:根据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中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

判定标准进行评定,分为痊愈、好转及无效三级。显效:患者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咀嚼、语言等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症状有改善,咀嚼、语言等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者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咀嚼、语言等功能障碍。

2.结果

本组46例患者痊愈40例,好转5例,有效率达97.82%,仅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18%;间隙感染患者治疗时间为3-7天,平均治疗时间为4.8天。

3.讨论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临床常见颌面部炎症反应之一。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的多发病种,均为继发性,常见的感染途径有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医源性、血源性等,以牙源性感染和腺源性感染最为常见[3]。口腔、下颌骨下方、舌及舌骨之间充满着疏松结缔组织及淋巴结,成为感染发生和扩散的潜在间隙,一旦由于牙源性及其他原因而发生蜂窝组织炎时,十分容易向各间隙蔓延而引起广泛的蜂窝组织炎,引起口腔多间隙感染。本组3例多间隙感染患者均为牙源性患者治疗不及时而发展成多间隙感染。在治疗上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首先是静脉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敏感性抗生素;同时给予全身支持疗法,以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如炎症已化脓并形成脓肿,具备切开适应证,应及时行切开引流术,行手术切口时要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导管等重要结构。同时急性炎症消退后,应及时拔除病灶牙,避免感染复发。本组46例患者痊愈40例,好转5例,有效率达97.82%,仅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18%;间隙感染患者治疗时间为3-7天,平均治疗时间为4.8天。

总之,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取早期明确病因,根据实验室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症治疗,同时结合手术治疗,有效处理感染部位,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同时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吉武,李兵.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74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1):90-91.

[2]张春旭,梁新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36(1):55-57.

[3]牛金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72例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0,30(19):3116-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