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护理在门诊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 1

浅谈心理护理在门诊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高凤玲

高凤玲(新疆玛纳斯县人民医院8322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278-01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我们每个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心理护理水平是护士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心理护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本人在从事多年儿科护理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现就心理护理在门诊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1.1尊重患儿及患儿家长

尊重体现在护士与患儿及家长接触的第一时间的言语、态度是积极、热情的,这些礼貌性用语和适度的肢体语言在此刻向患儿及家长传递的是一种被重视、关注的信息,让患儿及家长感到自己是重要的,从心理上讲,人们容易与重视自己的人产生亲密关系,而这些语言(言语、肢体语言)的表达,正是顺应了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从而拉近护患双方的心理距离奠定了有利条件。

1.2取得患儿及家长信任和理解

扎实、过硬的技能是取得患儿及家长信任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在儿科患者中显得尤为突出。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倍受家长关注,而家长对护理需求和期望值在增加,这就给具体实施护理操作的人员增加了无形的压力,增加了静脉穿刺失败因素,影响穿刺的成功率。针对这种状况,如能在操作时与患儿及家长有效沟通,让患儿及家长对操作的难度有一定心理准备,增加对护理工作的理解,有一种包容心态,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操作者的心理压力,减少操作失败率,为增进护患关系创造有利条件。

1.3与患儿及家长共情

共情在心理学中被译为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按照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在实施治疗、护理过程中,共情是增进护患关系的桥梁,它体现在工作中,可以是给患儿一句确切的问候、一个轻柔的抚摸、温暖的眼神、轻柔的操作,它传递的是一种关爱之情;它可以是一句赞赏的话语,让家长感受到护士那份对孩子由衷的爱,它传递的是一种尊重之情;它可以是热情的鼓励,让患儿及家长感受到信心、支持,从而产生积极的感情。通过施加情感影响,让护患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让患儿及家长得到愉快和满足,这样沟通的层次得到提高,护患关系也因此而更加深厚。

2满足需求

需求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儿科门诊留观室这种特定的场所中,除了满足患儿治疗服务的需求外,还应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帮助。在门诊留观室一些家常会遇到许多不方便的事情,我们会主动帮他们取药、临时照顾小孩、为婴儿充奶粉,有时甚至帮家长为小儿购买简单的食物及玩具,以此来稳定小儿情绪,保证输液能正常进行。虽然是一些小事,但是就是这种服务让患儿家长在满足就医服务的同时,体验到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一种被关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服务的品质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3接纳、包容的心理

在实际工作中,患儿家长和护理人员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是医疗纠纷,这往往是双方都缺乏接纳、包容的心理。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家长,他们文化层次较高、知识面广,对护士的期望值也很高,但又缺乏信任感,有时甚至让人产生一种苛刻的感觉。面对这样的服务对象,要使其满意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首先我们要明确,作为一名护理人员的角色定位是一个服务者,我们要强调服务对象的主体性,患者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这时如果我们进行换位思考,找出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站在对方的利益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就易达成相互理解,使问题向有利的方向转化。这就是接纳、包容的心态所带来的转变,接纳不等于赞同,但是可以理解。

通过多年的心理护理尝试,我们深切感受到,做好心理护理队促进整体护理工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要全面提高护理质量的层次,强化护士的心理教育,职业修养则是护士职业生涯的必修课。护士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是做好临床心理护理的前提和基础,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则是促进心理护理工作的动力,这样才能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完善心理护理工作。我们服务的根本是最大限度的体现人性化,而人性化的核心是爱,这种爱就是热爱,热爱工作,热爱患者,热爱自己,有了她做支撑,我们的临床护理工作才能在整体护理中生机勃勃,彰显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