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要点探讨彭松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要点探讨彭松裕

彭松裕

惠东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惠东县规划勘察测量队

摘要: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要点

一、前言

施工测量贯穿于整个高层建筑施工全过程。施工测量的准确与否都直接决定着每项施工的成败,尤其是在主体结构施工之中,同时施工测量的精细与否对施工成本起着很大作用。因此,做好高层建筑施工中测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也就越发突出。某高层建筑工程总用地面积25727.8m²,总建筑面积232045m²,是一座集办公、酒店、公寓及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超高层综合建筑群。本工程地下室3层,覆盖了基本上整个用地面积,上部分为A、B共2栋塔楼及1栋裙房,其中:A栋塔楼建筑面积116970m²,B栋塔楼建筑面积44280m²。下面就该建筑施工的测量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施工测量准备

首先,用于本工程的施工测量仪器设备均送计量测试所进行检定,保证所有仪器设备都处于正常状态。同时,仔细勘察现场的场容场貌和周边环境特点,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测量控制的影响,优化设计测量线路和控制网的布设。并仔细审阅平面图,确定建筑物高程和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使用GPS-RTK接收机,以国土资源局布设的GPS–E级控制点E001、E002、E003为解算点,求出平面转换四参数,每个施工控制点根据《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要求平滑点数2次、平滑间隔5秒、平滑次数5次、反复次数4次,依次施测图根点。配测量人员4名负责日常轴线、标高控制、沉降观测、基坑监测及内业资料等。

三、施工测量要点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平面控制网测放在±0.000以下部分采用外控法,利用基坑外侧的平面控制点进行测量控制;±0.000以上部分采用内控法,当±0.000层结构楼面浇筑并达到强度后,根据测设好的基坑四周主轴线引桩,将主轴线点恢复至±0.000层结构楼面,构成高精度的井字形平面控制网。平面控制网的垂直传递利用激光垂准仪进行。

(1)平面控制网的建立与传递

首先对施测图根点进行再次校核,用全站仪进行两测回的测角、测距,联测的数据精度满足测量规范的要求后,即将其作为本工程布设平面控制网的基准点和起算数据。控制网边角关系的校核要满足:精度控制直角偏差≤±10秒,边长≤±2mm。

同时,为保证建筑物的测量精度,对±0.000以上结构的控制轴线的竖向传递采用激光垂准仪铅直投点法引测。

在首层楼面上放样出16个内控点(TZ0、TZ1、TZ2……TZ11、TZ16点),内控制点布置在投影面积内,考虑到控制轴线一般与梁、墙等构件的中心重合,不便在楼板上预留测设洞口,因此将控制轴线向楼板中平移1m或2m,引测到施工作业层后再返回。控制点用钢针刻划在首层楼面预留的20块100mm×100mm×10mm钢板上0.2mm线宽,钢板下焊4根长70mm的φ6的钢筋。在施工第二层楼板时,将直径80mm、长400mm钢管垂直埋于与首层激光基准点相应的各点混凝土楼面里,作为激光透过孔,钢管顶部作一活动盖板。二层以上各层楼面浇筑混凝土时,在对应于下层控制点的位置处均预留200mm×200mm的激光传递孔,并在留孔四周筑设高50mm的阻水圈。通过激光测放孔,就可把内控点(TZ0、TZ1、TZ2……TZ11、TZ16点)投测到各层楼面上。所有内控制网投测完毕后用全站仪复测网点的边角关系,经校核满足精度要求后,把各相关的投影点相连即基准线,然后将这些基准线平移至楼面各轴线。以控制点建立的控制轴线为依据,按设计尺寸放样出各边柱轴线,再以此为依据,分别放样至外边梁柱、剪力墙及楼面上,这样既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地进行施工放样。

垂直度偏差精度要求,层高为3mm,全高不大于30mm。

(2)建筑物的测量放线

在主体施工的测量放样中,遵循二次放样、三线到位、内外结合、主次分明、步步校核的原则。

1)模板上的放样。主要为水、电预埋、墙柱筋的调整、验收提供依据,给出控制轴线即可。由于模板上不便安置仪器,可用线坠将下一层内控制轴线通过模板上的预留洞引测到模板上,再采用距离交会法将所需点位测出。

2)施工层放样。各控制轴线传递到施工层后,直接采用全站仪偏角法测设出各轴线的点位。由于施工层上,当遇有墙的插筋隔挡时,拉尺量距误差较大,可利用全站仪两点测距来测定相邻的轴线距离进行复核。无误后,即可放出墙柱等细部三线。

(3)建筑的标高控制

1)高程控制网的建立。首先对施工现场内的甲方提供的标高基准点与城市水准点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进行联测,所测数据满足测量规范的要求后,在现场基坑四个角的附近布置高程起始点与已知标高基准点构成闭合水准路线,形成高程控制网,其实测过程按四等水准观测来进行。

2)高程控制网的传递。根据本工程钢结构施工的特点及现场实际情况,标高控制网的测放同样需要经过两次测放来完成对整个钢结构工程安装与校正的高程测量控制。

根据施工现场内的标高基准点在首层核心筒剪力墙的四角上引测4个同一高程的标高点,并用红漆做好标记,作为高程向上传递的标高基准点。每栋楼都引测四个点,每一层都用水准仪进行校核,要求四个导入点标高互差值应小于3mm,符合要求后取平均值作为该层标高的基准。标高的传递使用50m标准钢卷尺通过钢管柱、电梯井壁、剪力墙等精密量距向上传递。每层都至少要有4个以上的点引测,以便相互校核和满足楼层施工的需要,引测的步骤是:先用水准仪(S2级)根据甲方提供的基准水准点引测出±0.000线,定桩(点);校核无误后再向引测处准确测出相同的起始标高线。用钢尺沿铅直方向向上测量出施工层,应测出每层500水平标高线,各层的标高线均由多处的起始标高线向上直接量取。将水准仪安置到施工层,校测由下面传递上来的水平线,误差应在±3mm以内。在各层找平时,应后视两条水平线作校核。

标高施测时要注意:前后视距离必须等长或近似等长;钢尺使用前必须经过计量部门检测;中午高温时不宜操平,仪器严禁在高温、暴晒情况下工作。

第一次测放(即地下室部分):当地下室施工至第二层时测放一个新闭合回路,以便预埋件和第一节柱的测量控制。闭合引测时,前后视距要大致相等以消除系统误差的影响。

第二次测放(即地上部分):当±0.000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毕后应进行±0.000层标高基准点的测放。方法是根据本工程原始标高控制点在四个角柱外侧+1.000m处建立一个闭合回路并与第一次的闭合回路再次闭合,作为地上部分钢结构的测控水准基点组。

(4)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1)观测点的布置。在裙楼首层和塔楼四周柱子离楼面500mm的位置埋设观测点。观测点的布设要求如下:观测点要能够反映建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观测点纵横要对称。在建筑物四角,大转角及沿外墙每2-4根柱上布设一个观测点,具体位置由设计院提供。

2)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

①观测线路。从工作基点出发,在首层楼面或建筑物四周做N个临时水准点,临时水准点的埋设距建筑物25m以外。临时水准点与工作基点形成闭合线路。在观测过程中要做到同一人员观测、同一时间段观测并且要按同一观测路线。首次观测两次,目的是消除粗差,取其平均数为首次观测值。在测量各观测点高程时都必须复核临时水准点,并在同一天内同时完成。沉降观测点应按设计图纸要求布置,布设之后应做好明显标志,并注上测量标记“请勿碰动”字样。

②观测方法。沉降观测按三等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包括观测作基点及观测点的高程观测。每次沉降观测时必须对三个水准点进行稳定性检查。

③观测周期。根据设计要求并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按如下观测周期进行:首层完成以后观测1次,续后建筑每升高3层观测一次,结构封顶后3个月观测一次。施工过程如遇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开工时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工程竣工验收后移交给建设单位继续观测。

④观测作业应注意事项:观测成果的重测与取舍均应按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封顶至工程竣工观测周期。均匀沉降连续3个月内平均沉降量≤1mm时,每3个月观测1次。连续2次每3个月每平均沉降量≤2mm时,每6个月观测1次。发生剧烈变化时应及时观测。交工前观测1次。交工后建设单位应每6个月观测一次。

⑤观测成果的资料整理:每次观测结束后,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然后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平差计算,并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绘出沉降曲线,将沉降观测成果报相关单位及部门。观测成果的资料中要包括:观测点的平面位置图、水准点的平面布置图和观测点的构造图以及测量沉降的全部原始资料。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其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建筑工程测量工作人员应该不断的自我提升,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本项目由于我们选用测量仪器和各技术到位,有效地控制了测量的准确性,保证了项目施工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景化.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控制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8).

[2]高阳.建筑施工测量控制要点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29).

[3]盘凤臣.高层建筑施工测量控制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