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16例临床分析

/ 1

主动脉夹层16例临床分析

汪波李晓艳

汪波李晓艳(辽宁沈阳市中医药学校110300)

【中图分类号】R5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9-0287-02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血肿解离

主动脉夹层(AD)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解离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因其发病急骤,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易造成漏诊、误诊。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收治的1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回顾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中,男11例,女5例,男女患病率之比为2.2:1,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55岁,本组16例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13例,马方综合征1例,不明原因2例,按DeBaKay分型:I型8例,II型3例,III型5例。

1.2临床表现疼痛14例,位于胸骨后及心前区疼痛3例,后背痛6例,腹痛5例,疼痛呈撕裂样,刀割样13例,持续性疼痛1例,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1例,以晕厥为首发症状1例。查体:测右上肢血压:血压增高12例,血压低2例,血压正常2例。两上肢血压有明显差异的8例。在锁骨下听到杂音6例,在主动脉瓣区听到杂音3例,腹部听到杂音5例。8例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率快。

1.3辅助检查10例血白细胞轻度升高,2例血清肌酸激酶增高,但其同工酶不升高,余血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蛋白尿3例,16例均行心电图检查,心率失常4例,其中3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室性早搏。心室肥大8例,心电图ST~T改变4例。16例均行X线胸片检查,5例示上纵隔增宽,主动脉增宽,10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主动脉增宽、夹层分离4例,主动脉关闭不全3例,心包积液1例,未见异常2例。10例(含胸片异常5例)行CT检查,8例示主动脉增宽,双腔形成。4例行MRI检查,均示主动脉夹层双腔改变。

1.4误诊情况16例患者初诊时误诊7例,占43.8%,误诊时间12小时~6天不等。误诊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4例,急性阑尾炎1例,心包积液1例,脑出血1例。

1.5治疗与转归本病急性期病情危险,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且缺乏特异性而易于误诊,如不能及时处理,死亡率很高。有报道3%发生猝死,病后2天死亡者占37%~50%,一周内死亡达60%~70%[1],本组发病后主要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止痛、高血压者降压治疗、β-受体阻滞剂应用等治疗。DeBaKayI型8例,治愈5例,死亡3例,DeBaKayII型3例均治愈,DeBaKayIII型5例,治愈3例,死亡2例。总死亡率31.3%。本组病人死亡率较低,可能与病情较轻,及积极的降压治疗有关。

2讨论

2.1病因与发病因素AD是严重的心血管急症,其病理改变除原发病病理改变外,主要表现为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弹力纤维撕裂,以致内膜撕裂,血流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延主动脉方向扩展剥离,形成主动脉壁的两层分离状态,而导致相关临床表现。晚近对该病的认识及检测技术的发展,临床诊断率不断提高。该病发病率5~10/100万,男女之比为2~3:1[2],与本组相仿。发病年龄高峰多在50~70岁以上,也有发生于儿童死亡的报道[3],本组最小年龄为25岁患者为马方综合征,相关病因最常见伴有高血压,特别是未经系统治疗的高血压,占80%以上[1],本组高血压者13例(81.5%),与报导相仿。2例病因不能确定,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应特别注意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老年患者易于发生。

2.2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剧烈胸痛,持续性撕裂样痛,应用强效镇痛剂往往难以缓解,部位多在胸骨后、后背部或头颈、腹部、腰部或向下肢扩散,多伴有休克征象。本组中14例首发症状为剧烈胸痛,各有1例以呼吸困难,或昏厥为首发症状。要注意相关疾病的鉴别。本组初诊时,因胸痛而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包积液1例,因腹痛而误诊急性阑尾炎1例。另外,体征的发现对诊断有所帮助。主动脉夹层局部可有血管杂音,本组中有6例锁骨下,5例在腹部可听到血管收缩期杂音。血压异常也是本病特点,本组血压增高12例,低血压2例,血压正常2例。有8例表现为双上肢血压明显差异。因此,对有突发剧烈持续性胸腹痛的病人,特别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老年患者,都应高度警惕本病可能,本组16例均分别进行了超声心动图、CT或MRI检查,最后确定诊断。

参考文献

[1]张文武,主编.急诊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动脉夹层血肿,1025~1032.

[2]朱军,主动脉瘤与主动脉夹层[A].见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下册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91~1597.

[3]李慧荣,曹倩.儿童主动脉夹层误诊二例[J].临床误诊误治,2004,17(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