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例社区老年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调查与相关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340例社区老年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调查与相关性分析

袁玲黎泽宇张毅钦

袁玲黎泽宇张毅钦(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10095)

【摘要】目的初步了解本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不同年龄段与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e)与吸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参加了本社区老年人免费体检的340名无严重心脑血管病史及糖尿病病史的65岁以上老年人为样本按不同年龄组分为三组,调查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病史并测定血浆Hcy水平,使用SPSS12.0软件对检测指标进行处理。结果本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中血浆Hcy水平男性(17.1±6.4umol/L)高于女性(14.5±4.7umol/L),血浆Hcy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社区老年人HHe的总发生率为24.3%,男性(31.4%)高于女性(18.3%),HHe的发生率在三个年龄组中均是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男性、年龄与吸烟史均与HHe的发生密切相关,三者均是HHe的相关危险因素。

【关键词】老年人同型半胱氨酸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051-02

HCY在20世纪30年代被VincentduVigneaud发现,1969年McCully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清中Hcy水平相关的病理学机制[1]。之后许多研究发现HHe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卒中、弥漫性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关系甚为密切[2];随着年龄的增长,Hcy浓度升高[3][4][5];Hcy水平男性明显高于女性[6][7]。研究也发现生活方式对Hcy的水平影响较大,吸烟、过量饮酒均能引起Hcy水平增高,并有剂量依赖性,吸烟可能是导致高Hcy的危险因素[6][8][9]。与此同时,我国广东省调查1020名无心脑血管病的社区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e)的总发生率为30.7%[10]。因此,高Hcy再次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HHe的发生机制、人群预防、临床干预治疗等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现总结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参加了广州市黄花岗街社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体检的相关资料,探讨HHe与年龄、性别、吸烟的相关性,为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参加了广州市黄花岗街社区老年人免费体检的65岁以上老年人中抽取340名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及糖尿病的65岁以上老年人为样本,详细记录既往病史及吸烟史,并测定血浆Hcy水平。再从中选取吸烟者76例,与同一人群中的70例年龄、性别、血压、饮酒史相匹配的无吸烟史的老年人进行配对比较。

1.2方法:

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3ml置于含EDTA的抗凝管中,在1h内离心保存于-20℃冰箱内备检,采用Hcy试剂盒及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Hcy水平。以血浆Hcy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15umol/L)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e),同时记录既往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及血压值。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340名社区老年人不同年龄组血Hcy水平状况

﹡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别经方差分析P﹤0.05;女性与男性比较P﹤0.05

表2340名社区老年人不同年龄组的高Hcy血症发生率(%)比较

﹡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别经方差分析P﹤0.05;女性与男性比较P﹤0.05

表3吸烟组与对照组血Hcy水平比较

﹡两组比较P﹤0.05

2.1由表1可见血Hcy水平男性(17.1±6.4umol/L)高于女性(14.5±4.7umol/L);男性和女性的血Hcy水平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P﹤0.05),3个年龄组的Hcy水平分别是13.8±3.8umol/L、16.7±4.7umol/L、18.1±5.6umol/L,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由表2可见本社区老年人HHe的总发生率为24.3%,男性(31.4%)高于女性(18.3%),HHe的发生率在三个年龄组中均是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从该样本中筛选出年龄、性别、血压和饮酒史等指标相匹配的吸烟者76例,不吸烟者7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配对比较,结果见表3,可见吸烟组中Hcy水平(18.6±5.3)高于对照组(16.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HHe的发生率(35.5%)高于对照组(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含硫氨基酸,从甲硫氨酸代谢而来,是蛋氨酸(Met)循环过程的重要中间产物,又是胱硫醚β-合成酶的底物,叶酸、维生素B12是此代谢过程中的辅酶,人体不能合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e)是指禁食一夜后测得的血浆Hcy浓度,取得其95%置信区间为分界点,得到正常标准。正常:5~15μmol/L,轻型HHe16~30μmol/L,中度HHe31~100μmol/L,重度HHe大于100μmol/L。生理情况下血浆Hcy的合成和代谢之间保持着平衡关系,一旦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半胱氨酸代谢发生异常,体内游离的及与蛋白结合的总Hcy和混合性二硫化物水平增高致使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e)发生[11]。有报道在普通人群中,大约有5%~7%的人为HHe,而在患有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这一比例达到13%~47%。

本研究表1显示本社区老年人中血浆Hcy水平男性(17.1±6.4umol/L)高于女性(14.5±4.7umol/L),男性和女性的血浆Hcy水平在三个年龄组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的趋势,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相符[10][12]。

表2列出了HHe的发生率为24.3%,且男性(31.4%)高于女性(18.3%),且HHe的发生率在三个年龄组也有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的趋势,本研究还发现在<70岁年龄组中男性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女性,而在70岁以上的两个年龄组中血浆Hcy水平则无显著的性别差异,推测可能与雌激素参与Hcy代谢调节有关[10]。

表3中吸烟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发现,吸烟组的血浆Hcy水平(18.6±5.3)明显高于对照组(16.2±3.8),进一步提示吸烟是Hcy的另一个独立危险因素。Bazzano等[13]调查4187名正在吸烟者及8375名非吸烟者,发现吸烟组与非吸烟组比较血Hcy水平明显增高,而且与吸烟剂量呈正相关。还有文献证实伴组的每日吸烟量、吸烟年数及吸烟指数较不伴HHe组显著增高,吸烟指数与血浆Hcy浓度显著正相关,与叶酸及维生素B12浓度显著负相关[6]。

关于HHe产生的原因,多数研究认为,营养(如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缺乏,MTHFR基因缺陷,某些药物(如氨甲蝶呤、利尿药、抗癫痫药等),以及激素水平改变、慢性肾衰、血液透析、环境中毒性物质(如二硫化碳)、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可引起血浆Hcy升高。此外,年龄、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饮酒)、营养不良、肿瘤、甲状腺功瘤能低下等疾病与血浆Hcy的升高也有一定关系。还有研究认为老年人的消化、代谢等功能减退,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利用减少,中国人还有烹调时间过长的习惯,都可能导致上述维生素缺乏,引起血浆Hcy升高[14]。因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血浆Hcy水平,故应用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可纠正高Hcy,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生[15]。因此,对正常老年人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是完全必要的,对男性意义更大。目前,临床上对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可降低血浆Hcy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意见;与此同时,为防治HHe还应遵循合理的膳食原则,尽量少吃含甲硫氨酸的动物蛋白质食物,进食一些富含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的绿叶蔬菜、水果和杂粮食品;避免服用使Hcy升高的药物,同时食用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或药物;避免环境中毒物中毒;合理治疗某些易使Hcy升高的慢性疾病,从而降低血浆Hcy水平。

综上所述,男性、高龄和吸烟均为HHe的相关危险因素。认识HHe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HHe最佳途径,对于预防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取得更多的社会经济学价值;测定血清中Hcy的水平是了解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及预后的简单易行且有意义的重要指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MeCullyKS.Vascularpathologyofhomocysteinemia:implicationsforthepathogenesisofarteriosolerosis.AmJPathology,1969,56:111-128.

[2]SeshadriS,BesiserA,SelhubJ,etal.PlasmahomocysteineasariskfactorfordementiaandAlaheimersdisease.NEnglJMed,2002,346:476-483.

[3]MatsuiT,AraiH,YuzurihaT,etal.Elevatedplasmahomocysteinelevelandriskofsilentbraininfarctioninelderlypeople.Stroke,2001,32:1116-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