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大王福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7

汽车大王福特

张勇

亨利·福特,世界汽车大王,工业巨子,福特汽车公司的缔造者;1863年7月30日凌晨生于美国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市格林菲尔德村,卒于1947年4月7日,享年84岁。福特和他发明的汽车深深地改变了美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在20世纪工业史、物质生活史上抒写了灿烂的一笔。福特的一生,漫长而又丰富多彩,时而矛盾时而和谐,绝对自我相对合作,有人说他是圣人,也有人说他是魔鬼。福特像一本深奥难读的书,像一杯五味俱全的醇酒,启迪后人去阅读与品味。

懒散少年好奇成性

少时的亨利·福特是一个有些慵懒的少年,不热衷劳动,对摆弄机械十分好奇,拥有与生俱来的兴趣,幻想能创造出“无马大车”。在身为本分农民的父亲威廉·福特看来,亨利多少有一些不务正业、离经叛道,父子间爆发过不少冲突。亨利·福特的母亲玛丽·福特深受维多利亚文化影响,培养小福特节俭、敬业、刻苦、能干,福特在父亲的威严与母亲的慈爱中度过了少年与青年时代。

古怪精灵,沉湎机械。小福特自幼就是个促狭鬼,爱出鬼点子捉弄别人,是个颇让人头痛的恶作剧大王。上学时偷偷往同学的座位上放针扎人,同学失声号叫,他却沾沾自喜。学生时代的亨利虽然有些调皮,但成绩还算可以,尤其精于口算和心算;然而学业却不是小福特的最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则是摆弄各类机械。小福特对机械摆弄很有天分,上课时他能以课本为掩护,将同学的钟表化整为零、大卸八块然后再化零为整、完璧归赵。由于童心无忌,小福特时常因为机械惹出祸端。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小溪上搭了一个简易水轮,结果导致附近种植的土豆惨遭水淹;小福特在试制一台水轮蒸汽机时,不幸发生爆炸,他的脸颊上留下了永久伤疤。虽然在大人眼里小福特有点无法无天,既不安心上学,也不专心从事土地劳作,不是个可以继承家业的子嗣;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衷机械的小福特最终将机械制造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与事业,并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慵懒成性,追求效率。小福特天生就有一点懒散,加上深受其母做事麻利、高效劳作的影响,小福特理所当然地认为劳动应该不注重形式,应看重结果,不在于劳作时间长短,而在于获得成效多少,使福特终生养成了追求效率的好习惯。母亲玛丽·福特教育小福特“真正算数的是工作结果而不是卖力与否”,这句话福特铭记终生并身体力行。少年时代的福特想尽办法要提高劳动效率,他利用自己的机械特长,不断发明新玩意,做出新东西,逃避面向黄土背朝天的田间生活。小福特曾说:“我曾经无休无止地挪步耕田,其中的劳苦我心里全明白,小时候就寻思一定会有更好的办法来做活儿。”虽然他的家人、邻居、雇工都曾嘲笑福特是懒骨头,但福特依旧我行我素,致力于寻找“更好的办法”,他也算得上“小有成就”。福特家农场的大门开关沉重、费时费力,福特为大门安上铰链,还安上了不用下马就能开关门的装置,节省了时间人力,提高了效率。

自立创业,藕断丝连。1876年3月29日,福特的母亲玛丽·福特死于难产,13岁的少年福特失去了最爱他和他最爱的人。或许为离开这块伤心地,1879年16岁的福特离开家庭,奔赴底特律寻求发展。福特内心想靠自己的力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初出茅庐的少年福特少不更事,初入社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头重脚轻根底浅”,有时自身难保。福特首先在密西根车辆企业公司工作了6天,从1879年12月起在弗劳尔斯兄弟工厂打工9个月(周薪2.5美元),之后又辗转底特律干坞公司(周薪降至2美元);迫于生计福特晚上还要在钟表厂修理钟表,每晚挣50美分。

尚在底层摸爬滚打的福特徘徊在农场与工厂之间,寻求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微妙平衡。1882年夏末秋初,福特回到家庭农场,以每天3美元的优惠报酬受雇于临近农场主约翰·格里森,驾驭威斯丁公司生产的轻便式蒸汽机在农场耕作,挣得一笔不菲的收入。与此同时,福特认识了他一生中除母亲之外最重要的人物——未来的妻子克拉拉·珍妮·布莱恩特,两人感情进展迅速,不久就谈婚论嫁。为筹借结婚费用,福特违心同意其父开出的条件——福特承诺放弃当机械工人,威廉·福特将自己的80英亩土地交给福特。1888年4月11日,25岁的福特大婚,掀开了人生新的一页。爱情有成的福特,决心在事业上乘风破浪、大展拳脚。得到妻子无条件支持的福特很快将自己对父亲的承诺抛之脑后,1891年9月,福特和妻子前往底特律,这一次是彻底切断了和其父农业世界的纽带。

艰难跋涉初露峥嵘

再次前往底特律,福特已不是昔日的懵懂少年,明确了努力方向的他承载着家庭的重托,四面出击,纵横驰骋,为研制汽车不懈努力。好事多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福特在汽车研制这一全新领域艰难跋涉,不分昼夜,尝过无数失败与艰辛,不断激发自己的发明才能与商业才干,最终独辟蹊径,在汽车业崭露头角,站稳了脚跟。

依靠本能,心血来潮。福特搞科研、经商,与大多数人要经过缜密的调查、分析不同,福特完全依靠自己的本能,凭第一印象,跟着感觉走,信马由缰。如果感觉正确,可能一马平川;如果感觉失误,那就举步维艰。投身商海之初,福特还没有找到感觉的时候,经常出现失误乃至失败。

在爱迪生照明公司不温不火地度过近十年之后,福特依靠自己的第六感,一时心血来潮,认为成立汽车公司研制、生产、销售汽车有利可图,于是1899年5月,由威廉·H.墨菲等股东出资、福特出技术的底特律汽车公司成立,众人眼巴巴盼望着能早日推出研制的汽车。然而股东们过于理想化了,汽车从图纸到生产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漫长使股东们忍无可忍,大多数股东撤资而去,1901年1月底特律汽车公司解散,福特的第一次试水以轰轰烈烈开头,一片狼藉结束。不甘寂寞、失败的福特其后又联合他人成立了亨利·福特公司,但同样以失败告终。好在福特天性乐观、百折不挠,经得住失利的打击,故屡败屡战。这还得说福特的感觉还是很靠谱的,他敏锐的直觉告诉他汽车研发应该大众化、轻便化、廉价化,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福特的大方向从未动摇。由于方向主旨感觉把握得准,福特的人生、工作毕竟迈入了正确航线,成功只是欠缺机遇,不过是时间问题。

曲线救国,树上开花。先后经历两次失败的福特认识到大批量生产民用汽车的时机还不成熟,公众对汽车的认知还不深刻,贸然研发、生产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迫切需要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炒作、宣传,要“等闲平地起波澜”,让美国民众充分认识到汽车的优越性和重要意义,推倒生产购买的多米诺骨牌。还有什么比赛车更过瘾、更有说服力的吗?聪明的福特采取了迂回包抄的办法,借赛车之机造势,在美国民众面前好好秀了一把,一下子点燃了国民购买汽车的热情与激情。

1901年夏秋之交,福特与其他志同道合者造出了福特赛车的第一个版本,同年10月10日福特驾驶他的赛车参加了密歇根州有史以来的首场汽车赛,结果福特战胜了全国知名赛车手亚历山大·温顿,一举夺魁,浑身充满了“荣耀和尘土”。1902年福特又造出一款马力更为强劲的“999”赛车,连福特本人都不敢冒险驾驶,聘用全国出名的贼大胆、不要命的赛车手巴尼·欧菲尔德驾驶参赛,这一次不但技压群雄,更创造了5英里5分28秒的全美纪录,使福特能工巧匠的名声不胫而走。乍看起来,赛车与福特的民用汽车事业有些南辕北辙,却是相辅相成。独具匠心的福特利用赛车赚够了眼球和关注度,享誉全国,成为美国民众心中的英雄。福特因势利导,1903年6月16日,福特和马尔科姆森成立福特汽车公司,马尔科姆森负责财政,福特负责技术和生产经营。新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朝气蓬勃,很快就将福特设计的A型车正式推向市场,每部车售价850美元。在经过最初的惨淡经营后,福特汽车公司终于缓过劲来,销售额逐渐增长,从此一步一个脚印,不但站稳了脚跟,更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突出自我,自以为是。福特说到底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极端自我之人,他固执己见,刚愎自用,顽强信守自己的价值观,难以听进他人意见,有着一条路走到底的执拗与倔强。与股东们合作,福特抱着合则来、不合则去的原则,维护自己的独立性,从不勉强自己,经过一番合纵连横,福特终于实现了对企业进行绝对个人控制的愿望。

威廉·H.墨菲是最初福特的资助人,即使在底特律汽车公司倒闭后依然对福特抱有信心,出资组建了亨利·福特公司。然而二人在经营理念、股份分配上的分歧不可调和,公司成立3个月后福特索性直接走人。福特汽车公司形势一片大好之时,福特和最大股东马尔科姆森意见分歧却是越来越严重:福特坚持走大众化道路,马尔科姆森则抱定高档化不动摇。最初福特在生产轻便式A型车的基础上,也同时生产高档B型车。随着A型车销售直线飘红,福特决定将大众化路线贯彻到底;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福特和马尔科姆森摊牌,联合约翰·道奇、约翰·格雷等股东和业务总经理詹姆斯·库森斯等人,将马尔科姆森赶出董事会,购买了他持有的股份。1906年夏天改组后的福特汽车公司由福特担任公司总裁,掌握58.5%的股份,福特实现了对公司的一元化领导。成为掌舵者的福特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大展拳脚,福特即将迎来属于他的黄金时代。

领跑业界汽车大王

福特紧紧把握住了20世纪初美国消费主义盛行的机遇,采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价格、多元营销、激励员工等措施,大批量生产、销售符合美国民众口味的福特车。福特车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占有美国汽车市场份额的近一半,福特执全美汽车业之牛耳,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大王。

推陈出新,人车一体。福特不是一个躺在功劳簿吃老本的人,他明白商海的波云诡谲、不进则退。虽然成功地开发出了A型车,但福特毫不满足,依旧紧锣密鼓地加大攻关科研力度,研究更先进的车型。在A型车的基础上,福特先后又开出了N型车和T型车,技术更先进,质量更可靠,重量则更轻,价格也更便宜。尤其是1909年推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T型车,成为福特汽车公司的标志和主打品牌,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汽车业的发展。

T型车除了具有福特汽车物美价廉、实用牢固等特点以外,具有更多的人性化特点,在驾驶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达到人车合一的境界。T型车首次采用将方向盘安排在左边,与美国车辆靠右行驶浑然一体(其后的汽车生产商纷纷效仿);改过去气缸相互独立为统一联体,加上三点式悬挂系统,车子即使在崎岖道路上也平稳无阻;最重要的一点是,T型车一旦发动,行星齿轮转动系统会让车子微微前挪,感觉是向驾驶员走来,就像一个活物,车主感到无比暖心。这一人性化的设置无形中为福特汽车公司赢得了无数赞誉与好感,T型车的销量自然蔚为壮观。T型车推出的第一年就成功售出近万辆,创造了一个不小的销售神话。

借助广告,风生水起。广告业在美国具有悠久历史,20世纪初现代广告更取得长足发展,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福特敏锐地察觉到广告对促进T型车的销售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福特加大力度,加快速度,聘用了业务精湛的专业人士勒鲁瓦·佩尔蒂埃作为公司的首任广告经理。佩尔蒂埃为公司制定了精心的广告企划,他别出心裁设计的广告语——“福特汽车来了,追!”活灵活现,寓意深刻,成为福特汽车公司的代言,而且一直是保留节目。佩尔蒂埃开创福特汽车公司广告宣传之先河,继任者再接再厉,将广告用途发挥得淋漓尽致。1908年4月,福特汽车公司创办《福特时代》杂志,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福特汽车的优良品性。福特重视广告宣传的多样性,在文字、图形宣传的基础上,福特更注重实际宣传。内布拉斯加州哥伦布市的福特销售商开着福特车爬上楼梯,彰显福特汽车的强大动力。福特对此深以为然,要求所有经销商借鉴推销。1909年夏天,福特汽车公司参加了西雅图举办的阿拉斯加太平洋博览会汽车耐力赛,福特2号车经过22天零55分钟的长途奔袭,于6月22日第一个到达西雅图;福特1号车第三个到达。仅有的到达终点的汽车中,福特汽车公司竟有两辆。福特因势利导,火上浇油,发动广告闪电战;活生生的案例,卓有成效的宣传技巧,使福特汽车公司的销量又火了一把。福特不仅本人重视广告,还身体力行地参与到该工作中,他修改的广告用语“买一部福特车,花掉省下的钱”(原文是“买一部福特车,存起省下的钱”),一时让人津津乐道。

营销革命,影响深远。诺瓦尔·A.霍金斯未到福特汽车公司工作之前,福特的营销策略按部就班,不温不火,成绩不上不下,一直难有大的突破。直到福特委任詹姆斯·库森斯推荐的诺瓦尔·A.霍金斯全权负责营销事务,公司的营销体系才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霍金斯工作伊始,就对公司的营销业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分门别类,细化责任,细化梳理到部门分工、成本核算、分部门账目审计、采购、库存、簿记等内容,实现了营销系统化、流程化。霍金斯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凡是人口多于2000人的城镇都收集一份详尽的地域性报告,内容包括道路条件、银行设施、当地经济条件以及经销人员习惯等,做到周全细致。在此基础上,霍金斯将全美汽车市场划分为若干营销区域,1913年在营销区域中已安插7000余名经销商,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营销网络。

霍金斯尤其注重营销细节,善于洞悉顾客心理,于细微处提高营销技巧。霍金斯将隔开展示间和修理间的透明玻璃换上半透明的毛玻璃,不让顾客看到正在修理中的破烂;彻底分开销售区和仓库间,杜绝顾客听到仓库间的抱怨。霍金斯在精细化上下足了工夫,将影响销售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1920年霍金斯撰写了《销售过程:推销原则手册》,系统总结了他的销售技巧,向福特所有经销商推广。霍金斯最后直白:所有努力都要集中于一个首要目标——唤醒心满意足的生动图景,让买主想到利用这种商品就能满足,就能填补情感空白;也就是说推销员应该培养想象力,而他的工厂就是达到顾客欲望的满足。霍金斯的营销革命大获成功,很快T型车就供不应求,很多经销商甚至拿不到货,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成为公司当务之急,科研人员加班加点,一场公司的技术革命即将勃然爆发。

流水作业,登峰造极。为了全面提高产量,福特对公司进行了硬件、软件两方面的革新,一方面1910年将厂房从彼开特大道迁往底特律西北角庞大的高地公园,两年内雇工15000余人,确保了硬件设施、人力保障到位。另一方面,福特汽车公司创造性地发明了“流水装配线”,引起了生产领域的大革命,真正将福特汽车公司推到汽车大王的霸主地位。福特在生产中坚持向前移动的应该是车子,而不应该是工人和材料。受他指导思想的启发,福特汽车公司发电机工组1913年4月1日首次试验引入了装配线,结果安装一台飞轮发电机的时间从20分钟减少到5分钟,效率一下子翻了4倍。其他生产部门看到甜头,纷纷效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技术,1914年4月,公司已有3条成熟的流水装配线,有条不紊地高效运行,震惊了业界内外。一位参观过流水装配线的人曾形象地说:“我想到了一只孵化器孵出了一大批小鸡来。”流水装配线的效果是绝对可观的:不但T型车生产数量呈几何数增长,售价也随行就市,每部车降到500美元。自1914年开始,福特车销量与日俱增,到1918年至少控制了全美40%的汽车市场份额,并一直持续到20年代中期,1923年更是达到销售200万辆T型车的高峰;若再加上卡车和拖拉机,销售数量更是蔚为可观。产量的增长,售价的调低,让福特汽车在市场上难逢敌手,福特在汽车行业终于攀登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福特无比美好地享受着巅峰时刻。

高薪激励,员工投入。福特深谙内因决定外因的哲学道理,知道仅凭长时的劳作、严肃的纪律、高效的监管,并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生产的积极性;过分苛求,反而适得其反,会引起工人的抵触乃至罢工。要想让工人真心实意提高效率,最直接的莫过于经济激励了。1914年初,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工人薪水翻番,此举后来被称为“五美元工作日”,让福特和他的公司一下子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福特汽车公司的员工立刻成为汽车行业收入最高的工人,远高于通用、克莱斯勒两大汽车业巨头;工人以效力福特汽车公司为荣,不但现有工人全力以赴,兢兢业业,无数外公司工人都想转投福特麾下。工人薪水翻番的声明公布不到一星期,福特汽车公司就收到了1.4万封求职信;高地园工厂门口应聘者排起了长队,个个群情激奋,最终不得不让警察维持秩序。与“五美元工作日”相配套,福特还将工人工作日从九小时下调到八小时,由两班倒变为三班倒。一系列激励措施的出台,让公司广大员工感激涕零,深感遇到了开明老板,纷纷拿出看家本领,竞相赶超,公司的生产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工人的工作作风得到极大改良,福特的“五美元工作日”大获成功。

故步自封盛极而衰

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福特攀登上了事业的最高峰,不免有些沾沾自喜。伴随着生意的一天天壮大,福特开始心满意足、自我陶醉,逐渐丧失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激情与热情,在竞争对手步步紧逼的危机形势下,福特不进反退,思维僵化,墨守成规,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对公司以外的事务却格外关心,福特汽车公司的市场被一点点蚕食,福特终于走下了神坛。

安于现状,一成不变。要在商海持久立足,必须不断改进创新,万不可止步不前。年轻时的福特披荆斩棘、锐意创新,才使福特汽车公司获得来之不易的局面。人到晚年的福特却日益固执,安于现状,逐渐丧失了进取之心、拼搏之志,完全照搬照套过去的理念和方式。管理体制上福特依然搞“一言堂”,独断专行,围绕福特的只剩下一大批心术不正、能力平庸的马屁精,公司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在员工管理上,从“五美元工作日”以后,福特几乎没有再出台过激励工人的制度措施,工人的积极性在一点点下降。更重要的一点,由于T型车为福特挣来无数荣誉与财富,福特对T型车由喜欢发展到迷恋,绝不容许任何人更新换代。20年代初期以后,T型车越来越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显得老气横秋,但福特依然死抱着不松手。在通用、克莱斯勒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款汽车的形势下,福特车销售量逐渐委靡。从1923年的高峰200万辆逐渐滑坡,1926年降到146.5万辆,仅占市场份额的25%。大量福特车经销商仓库里堆放着一大批过时的汽车,而公司却继续源源不断地送来同样卖不出去的“老爷车”。公司上下人人如临大敌,福特却不以为然,他对索伦森明确地说:“查理,我不需要这么大的市场,25%也就很不错了。”

偏听偏信,任人唯亲。人到老年的福特日益偏听偏信,喜听顺耳之言,反感逆耳之语,耿直建言者,不是降职就是开除,大批英才无奈离开福特汽车公司。与此同时,一大撮摸清福特性格的心术不正者趁虚而入,他们报喜不报忧,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让福特整日在云里雾里。福特越来越宠信这般小人、尤其信任哈里·本内特,对其委以重任,放任独当一面而又不管不问,这几乎为公司带来灭顶之灾。本内特是个彻头彻尾的流氓、混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冷酷无情,1916年认识福特后到红河工厂担任保安员;凭着厚颜无耻的拍马和摇头晃脑的哈巴狗秉性,青云直上,虽名为保安主任却全权负责雇佣和解雇工人、工作调整、薪水发放、安排公差、统管保安事务等,成为公司权力仅次于福特的二号人物,地位犹在福特独子埃德赛尔之上。本内特对公司实行恐怖统治,安插大量特务与打手,监视工人乃至经理人员的一言一行,盯梢、骚扰和殴打是家常便饭,甚至达到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地步:工人上班时禁止交谈,违规者立刻解雇。本内特将福特汽车公司变成了人间地狱,公司的前途风雨飘摇,几乎一碰就倒;福特却充耳不闻,对本内特的好感发自肺腑,放任本内特胡作非为。到了福特人生的最后几年,不知是福特老朽糊涂还是本内特手眼通天,福特竟然打算将整个家业传给本内特而不是自己的家人。虽然在老婆克拉拉和儿媳艾丽诺·罗西安·克莱联合逼宫下功亏一篑,成功继位的福特长孙福特二世快刀斩乱麻,立刻将危险分子本内特逐出公司,才算挽救了福特汽车公司摇摇欲坠的命运。一生精明的福特竟然被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玩弄于鼓掌之间,几乎葬送自己的宏图伟业,让人欷歔不已。

心有旁骛,分散精力。福特是一个兴趣广泛、涉猎极广的人物,希望自己在方方面面都有建树,成为全才型的美国名人。为此,他动用从汽车业身上挣来的大笔资金,花费自己的大量精力,在各个领域乘风破浪,结果导致本末倒置,福特花在汽车之外的时间超过他专注汽车业的时间,无心关注福特汽车公司的技术革新、面临困境以及应对策略等,下属遇到了问题也找不到老板汇报,这也成为福特汽车公司盛极而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晚年的福特热衷古典舞蹈,建筑了精美的舞厅——罗维特大厅,聘请了专职舞蹈教师,不但自己跳,还强迫员工也跳,花费了大量精力和金钱。福特坚决反对吸烟酗酒,成为著名的反对烟酒的一线斗士,编印了《打击小白皮条》和《关于禁酒的三次访谈录》等宣传册子,摇旗呐喊,占用了他大量私人空间。出资创办亨利·福特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募学生;醉心于开发大豆新用途,种植了8000英亩、300多个品种的大豆,等等。当然这些都是小打小闹,真正牵扯福特精力是他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所作所为,不但降低了他对公司的精力、物力、财力投入,更使福特毁誉参半,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复杂心理影响家庭

家和万事兴。与福特一生关系最密切的人,莫过于他的父母和妻儿,他们是福特驰骋商海的坚强后盾。然而由于福特敏感、复杂的心理以及对家庭成员的不同感情,福特生活中对家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产生了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结果,既有温馨,更有遗憾,让后人赞赏之余,也不禁扼腕叹息。

母子情深,父子缘浅。福特的母亲玛丽·福特性格温柔坚定,做事干净利索,教子有方,不体罚孩子,注重用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玛丽·福特注意对孩子的道德教育,经常为孩子们阅读《圣经》、散文等,让孩子们接受心灵的洗礼、启迪;教导孩子要掌握工作和玩耍之间的分寸,娱乐是完成工作的回报;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了条理清晰、有条不紊的高效榜样,让孩子们受益终生。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耳闻目睹,让福特对母亲敬重有加,母亲在他心中拥有完美的形象,母子之间的感情无比融洽、亲密。因此,当玛丽·福特1876年春天死于难产时,福特的世界顿时暗淡无光,整个人几乎崩溃,他只能在回忆中寻找母亲的身影。多年以后福特曾说:“母亲去世了,这是对我极大的不公平。”后半生的福特几乎把母亲捧上了圣人的高度,修建了以母亲之名命名的教堂,以此作为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与母子间亲密无间的感情不同,福特和父亲威廉·福特之间的关系则要糟糕得多。威廉·福特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是典型的美国农民。他希望作为长子的福特能子承父业,当一名安分守己的农民,可福特志不在此,对土地不感兴趣,只想摆弄机械,父子之间由于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的差异没少发生冲突,感情是微妙的。当福特的母亲因难产死后,福特潜意识里将母亲的死归罪于父亲,使原本就不怎么样的父子关系更加对立冲突,导致福特下决心离开农场,离开父亲,去外边闯荡。福特在自己的自传《我的生活与工作》中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反抗父亲压迫、独立创业的孤胆英雄,虽然不免有夸张的成分,但父子间关系的不密切、不融洽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后来福特在建造格林菲尔德村缅怀旧事时,没有建设、安放任何与父亲有关的场所、物品,父子之间的关系可见一斑。

夫妻和谐,却也风流。福特1888年与克拉拉·布莱恩特完婚,从此二人相濡以沫,共患难,同富贵,少时夫妻老来伴,共同度过大半个世纪。克拉拉温文尔雅、质朴简约、节俭高效,全身心支持丈夫的事业,将家庭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让福特心无旁骛地在汽车业打拼。福特初创业时,克拉拉多次将家里的积蓄交给福特用于购买汽车零件,虽然她也担心“千金散尽难复来”,但克拉拉从不抱怨,用无言的行动默默地支持福特。克拉拉主内,对家庭事务全权负责,福特在家中从来都是言听计从。福特曾经说:“我有生以来还从来没有和我妻子吵过架,我们从来不打仗。”克拉拉可以说是福特的贤内助,不显山不露水,对福特的事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福特一生对妻子又敬又爱,夫唱妇随,琴瑟和谐,福特更是赠与克拉拉“追随者”的雅称。克拉拉是一个有主见的女人,对丈夫并非一味盲从,如果她认为福特的决策有失偏颇,会毫不犹豫地反对乃至采取急风暴雨的行动。1924年福特心血来潮,打算竞选美国总统,克拉拉认为福特的性格和能力不适宜担当总统重任,坚决反对,对丈夫下最后通牒,在“美国革命之女”代表大会上,克拉拉言语铿锵、掷地有声,坚定不移地说:“如果福特坚持竞选美国总统,我就立即乘下一班轮船去英国。”在妻子决绝的反对下,福特只好偃旗息鼓、退避三舍。

福特夫妻关系堪称完美,但就是这个福特,在充当“模范丈夫”的同时,竟也拈花惹草,与一个比他年轻很多的女人常年保持情人关系,甚至传出私生子绯闻,让人大跌眼镜。寻根求源,这与福特一生经受的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和镀金时代的享乐主义密不可分。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教育福特要修身养性、节制欲望、善待家庭;镀金时代享乐主义诱惑福特要及时行乐、享受感官刺激。福特充分吸收了两方面的精髓,私下包养情人也就不足为怪了。1909年17岁的伊芙安吉琳·科蒂来到福特汽车公司,几年后担任福特的特别助理。科蒂身材娇小玲珑、千娇百媚、精明干练、活力十足,福特很快就对她念念不忘,两人的关系开始不清不楚,绝不仅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虽然福特为掩人耳目,安排自己的司机和助手雷伊·达林杰担任科蒂的挂名丈夫,但纸包不住火,福特和科蒂的风流韵事很快成为公司员工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福特赠送了科蒂夫妇大量财产,包括150英亩土地和豪华的达林杰庄园;福特为自己专修了一条秘密楼梯,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科蒂的寝室。同时,福特为补偿雷伊,委任雷伊为福特农场主管,有大量油水可捞,让雷伊心安理得地戴绿帽子。1923年4月9日,科蒂产下一个男婴,取名约翰。虽然科蒂一生拒绝宣布孩子的亲生父亲是谁,但欲盖弥彰,科蒂的心虚更坐实了小约翰·福特私生子的身份。值得玩味的是,福特的妻子克拉拉包容了丈夫的出轨,并聘请科蒂担任自己的生活秘书,精明的科蒂事无巨细,让克拉拉极为满意。两家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小约翰更是经常与福特的孙子们玩耍。1947年当福特病重辞世时,克拉拉第一时间通知了科蒂,科蒂来得竟然比福特的孙子和医生都早,对福特道了永别。在这一出戏中,福特的风流、克拉拉的大度、科蒂的老练、雷伊的无奈竟然完美地杂糅在一起,让人无法评说。

爱子至深,责之必切。福特的独子埃德赛尔·布莱恩特·福特生于1893年11月6日,自小是一个敏感、安静、听话、刻苦的孩子。由于福特与克拉拉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无论怎样埃德赛尔都是福特商业帝国的唯一合法继承人。福特对儿子埃德赛尔倾注了无限的爱,不仅关注他的生活、学业,更关注他的性格和能力培养。或许是爱之深、责之切,福特对儿子寄予了无限期望,他希望儿子能够像自己一样性格坚韧、手段高超、独断专行。然而埃德赛尔生来就不是这样的人,尤其是1912年埃德赛尔放弃大学到福特的高地园工厂工作以后,父子俩之间由于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的不同,屡屡发生冲突。埃德赛尔从基层干起,经历了公司的各个部门,虽然年纪轻轻,却对公司的业务了如指掌,尊重同事,注重调研分析,善于调动下属积极性,是一个可造之材,赢得了公司上下的爱戴;1919年1月1日埃德赛尔成为福特汽车公司总裁。如果福特能够相信自己的儿子,充分放手放权,也许福特汽车公司能掀开新的一页,父子之间的关系也会是另一个结局。然而,顽固到家的福特一方面不相信埃德赛尔的能力,另一方面不甘心退于幕后,仍然攥着权力不放手,在幕后操纵一切,埃德赛尔只不过是一个挂名总裁。也不知福特是怎么想的,为了磨砺儿子的性格,他悍然采取推翻儿子决策和为儿子树立对立面两种不理智的方式,希冀埃德赛尔在打击之下能够愈挫愈强。不论埃德赛尔的决策正确与否,福特总是精心挑选决策刚实施的时刻予以全盘推翻,让儿子受辱,彰显老父的强势。埃德赛尔批准建立高地园工厂办公室时,福特开始时不动声色,等压路机开来挖地基时,福特早有预谋地责令停工,并专门将那块挖了一半的地基故意不填上,让公司员工天天观看,以此羞辱儿子。

福特希望儿子能在竞争中变得坚强,他别有用心地选树查尔斯·索伦森、哈里·本内特等强势人物作为埃德赛尔的对立面,让他们处处与儿子作对,希望埃德赛尔在斗争中变得残忍、坚强、圆滑。也许福特到老都不明白儿子是埃德赛尔一世,而不是亨利·福特二世,绝不是自己的复制品;自己是越磨砺越光芒的人物,可天性善良、敏感多虑、孝顺听话的埃德赛尔经受不起轮番的折腾。埃德赛尔发现自己处处受到掣肘,不免心灰意冷,公司所有的人都能发现埃德赛尔在公司的不愉快与无奈,只有福特“众人皆醒我独醉”。在多重打压之下,埃德赛尔精神日益忧郁,身体日益衰弱,终于在1943年5月26日英年早逝(时年49岁),结束了无奈而矛盾的一生。失去才知道珍贵,伤心欲绝的福特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从未真正关心过儿子,自己给儿子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从此他经常对别人说他一直以儿子为荣,甚至有些喃喃自语,答非所问,整个人几乎变了一个模样,成为一个絮絮叨叨的老头。

汽车之外争议不断

功成名就的福特不甘心仅做一个汽车大王,他信奉积极入世的观念,渴望赢得无数关注,成为聚焦点,因此福特广泛投身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四面出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凭借个人好恶,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翻江倒海、快意人生。尽情展现自我的同时,福特的言行举止也引发极大争议,福特的名声在毁誉之间摇摆不定。

雾里看花,投机政治。相比于在生意场、发明事业上的精明,福特对政治则是似懂非懂、半通不通,但他偏偏有极强的政治参与感与自我宣传心,喜欢置身整治活动中,甚至还谋求过公职;但由于他对政治的不理解,很多言行举止纯粹凭感觉,欠缺考虑,结果引起了很多争议甚至笑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绝大多数人都明白只有武力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天真的福特竟然以为和谈能解决硝烟,为此他费尽心机地在1915年12月组织开展了一次“和平轮之旅”,邀请和平倡导者前往欧洲,商议和平解决一战的蹊径。结果出力不讨好,一路争吵不断,黯然收场;很多人以为他过于幼稚,纽约州参议员乔恩西·M.德彪对福特的“和平轮之旅”有一段广为流传的经典评语:这件事既愚蠢又荒谬,愚蠢和荒谬得无与伦比。

在时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支持下,福特于1918年谋求竞选美国参议员。虽然他在企业界的名气帮他拉了很多选票,但由于他缺乏政治经验这一硬伤,导致他输给了竞争对手——纽伯里,与美国参议员擦肩而过。当时他的许多拥趸还为他愤愤不平,但其后发生的一件事,让美国民众明白福特虽是一个可爱单纯的人,却绝不可能成为一名杰出的政客。1919年5月,福特起诉芝加哥《论坛报》诽谤罪(《论坛报》曾指出福特是一名无知的理想主义者和以国家为敌的无政府主义者),要求赔偿100万美元。法庭审理时,《论坛报》律师当庭提问福特美国革命发生时间、原因等一系列简单的历史问题,谁也没有想到福特竟然一个都回答不出,似乎证明自己就是无知的理想主义者。虽然案件最终裁定《论坛报》诽谤罪成立,象征性地赔偿福特6美分。但与案件产生的影响相比,案件本身的审理结果反而微不足道了。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认为福特是普普通通、坦诚相见、毫无做作的典型美国人,与自己同呼吸、共命运;但稍凡有点见识的美国人也认为福特天真率直得可以,想在政坛上呼风唤雨委实火候差太多。

阴差阳错,偏执反犹。福特一生说过不少错话,也做过不少错事,但没有哪一件能比反犹太主义错得更离谱。福特以往总能从错误中走出,挽回声誉,但偏执反犹一事让他的声誉遭受到无法挽回的致命损失。谁也不知道福特到底是脑子里哪根筋出了问题,如此厌恶、反对乃至痛恨犹太人。若只是将不满放在心里也就罢了,但福特凡事都要弄出个动静。既然反犹,那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上。1919年1月11日,福特购买创立《自立报》,成为福特汽车公司的专业报纸。从1920年5月22日起,在福特授意下,《自立报》刊登总标题为“国际犹太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连续刊登近百期公然抨击犹太人的系列文章,福特将系列文章集结成册、公开发行。福特的过火举动、无礼言辞,深深地伤害了犹太人的感情,使福特声望大跌,也为他招惹来诉讼官司。1925年2月20日,犹太籍农场主阿伦·萨皮若控告福特诽谤,案子经过两年的筹划,于1927年3月15日开庭审理。双方律师群枪舌剑,案子久拖不决;心力交瘁的福特不愿再拖下去,主动求和,首先停办《自立报》,并于当年7月8日通过媒体向犹太人公开道歉:请求他们原谅我无意中对他们造成的伤害,我会在权限范围内收回对他们的政治性言论。不论福特的道歉是真心还是假意,福特在美国又彻底地火了一把,可是这把火让福特心烦意乱、无所适从。各大媒体报纸抓着这件事不放,对福特或进行宽容的评价,或进行恶毒的攻击,让福特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总之,福特对犹太人的轻率与偏执态度使他的形象抹上了真真切切的污点,同时也让人们质疑他的道德水准,一直到福特去世阴影都没有真正去除。

信奉个体,妄谈经济。福特是一个凭个人奋斗白手起家的商界精英,骨子里他深信经济个人主义,不相信国家政府主义,认为个人能够解决一切经济问题,而不需要国家越俎代庖,而且福特不遗余力地兜售他的经济个人主义。福特的观点具有很强的狭隘性,这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暴露无疑,然而福特变本加厉,坚决不放弃个人主义,甚至对动用国家机器挽救经济危机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产生了很深的敌意。福特认为“解雇并不意味着事业”,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前方还有无数创业就业机会,只要个人努力奋斗,就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可是,经济危机时,越来越多的失业人无法找到工作。同时,福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经济复苏公式:工作生产+自助+回归+土地,如此就可消除危机。不单是经济学家,就连大多数普通居民都不敢相信这种牵强附会的公式;有人嘲笑说:大多数人家里都不能腾出一个菜园来,福特先生要做的是生产出一款带菜园的小汽车,这样你就能边开车边锄地。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后,动用政府力量,制订了大规模的经济复兴计划,这即刻遭到了福特的坚决抵制。罗斯福任职三个月以后,就出台了《国家工业复兴法案》,史称“新政奠基石”,福特怒气冲冲地指责该法律违宪,并与国家复兴办公局坚持不懈地斗争了两年;最终福特意外获胜,最高法院判决《国家工业复兴法案》违宪,福特得意洋洋。然而这只不过是福特与罗斯福争斗中取得的微不足道的胜利,雄才大略的罗斯福凭借杰出的能力、敢作敢为的魄力、高超的手腕彻底扭转了经济危机形势;尽管福特对罗斯福及其新政毅然大肆诋毁、声音不绝于耳,但无异于螳臂挡车,福特那一点点反对之音便很快湮没于历史的潮流之中。

复古情节,重现历史。说来也有趣,福特年轻时坚决要离开农场、农村,功成名就时却返璞归真,幻想重返乡村田野,这反映了福特身上浓厚的复古情节:不愿做一个现代都市企业家,更愿做一个自给自足、知足常乐的农家翁,为此福特投入大量精力和不菲财力,重建一大批复古建筑,找寻过去的点点滴滴。福特热爱古董,为此他专门建立了福特博物馆,摆放展览他从全国各地搜集而来的古物;福特喜欢的古董不是价值连城的国宝,而是体现美国发展变迁的日常用品和生产机器,如家具陈设、旧衣物、蒸汽机等。福特组建了声势浩大的收购代理人团队,源源不断地把从犄角旮旯里搜集而来的稀奇古怪物品运到迪尔伯恩亨利·福特博物馆,使博物馆藏品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福特的博物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历史的缩影,以实物的形式见证美国的蜕变,对国人起到了现实的教育培训作用。同时,福特还兴建了一个耗资巨大、面积广袤的历史村——格林菲尔德村,重建了各个时代美国的典型建筑,包括与民众息息相关的住房,与美国历史名人渊源颇深的特色建筑,市政厅、教堂以及福特个人成长的房屋等。格林菲尔德村以节点划分的形式,展示了美国发展变迁和福特成长变化的各个阶段,栩栩如生,再现了美国历史,又巧妙地宣扬了福特的成就,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福特博物馆和格林菲尔德村是福特晚年最自豪的成就,让福特美名远扬。晚年的福特很少去红河工厂,更多是待在博物馆或历史村,缅怀历史,宠辱偕忘,物我两忘,躲开尘世间的纷纷扰扰;也许在博物馆和历史村的福特才是最单纯、最快乐、最真情的福特,真正找到了人生的真谛与乐趣,实现了人生境界的无形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