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临床效果分析

房辉强温海勤

房辉强温海勤(广东连州市人民医院骨科513400)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6-0105-02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训练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76例THA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康复训练组38例和传统组38例,康复训练组分别施加相应的康复治疗手法。于术后第2周、术后第3个月和术后第6个月评定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并观察有无脱位和深静脉血栓(DVT)。结果术后第2周时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时康复组的Harris评分高于传统组(P<0.05)。综合康复组的脱位和DVT情况明显好于传统组。结论综合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尽快恢复THA患者的功能,预防并发症。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训练功能评分并发症预防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即用人工髋臼假体和股骨假体置换病损的髋关节,以纠正畸形、解除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1]。近几年THA在国内得到普及。THA后引起的功能改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及时、安全、有效地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可降低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1年1月,我科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76例,其中,男40例,女36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6岁。根据手术适应症分类,股骨颈骨折38例(其中陈旧骨折1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35例,骨性关节炎3例。病程1周~3年,手术入路及人工全髋关节材料均相同。

1.2病历纳入标准(1)具有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指征(2)无其它系统性疾病和手术禁忌(3)愿意接受手术后康复治疗,并配合医生完成治疗过程。

1.3病例分组以入住我院骨科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分组法随机分为综合康复训练组和传统组。纳入研究对象进行髋关节Harris标准评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和Harris标准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4方法

1.4.1综合康复训练组术日平卧位:术后患足穿“丁”字鞋,两腿之间放三角形硬绵垫或软枕头,保持患肢中立位外展,膝下垫小软枕,预防髋关节脱位。患者先行踝关节的被动背伸及屈曲活动,同时进行双上肢肌力训练和深呼吸及扩胸运动以预防心肺系统并发症,从足踝向髋中心做环行或挤压式肌肉按摩,可以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手术当天,因手术刺激,病人体力消耗大,锻炼次数1~2次即可,每次5min,可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术后第1天即指导患者进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每日2~3次,每次5~10min,抬高患肢,每日进行大小腿腿部肌肉按摩3次,每次10min,按摩的顺序由下向上,以促进患肢静脉血液的回流,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踝关节、膝关节的被动活动,每15min活动1次,以上每个动作保持5~7s,然后放松,反复练习,功能锻炼时运动量由小到大,所有动作均以患肢外展中立位为前提,屈髋<45°,以防止髋关节脱位的发生,术后第2天可给予半坐位,主动屈伸膝关节,以避免患髋关节内收内旋,防止假体脱落,术后第3天开始协助患者床旁站立或行走,下床时,先将患者扶起坐于床旁,健侧肢体离床着地,协助患者抬起上身,使患侧肢体离床不负重,拄双拐站起或由两人身体两侧搀扶,健侧肢体负重,患肢处于外展位,避免两腿交叉。行走时,患肢应不负重,保持外展15°~30°,行走时间和距离应逐渐增加和延长,锻炼时应有人在旁守护,以防发生意外。术后2周患肢可部分负重行走,术后1月后可完全负重。出院后卧床仍应以平卧或半卧位为主,3周内屈髋应小于45°,以后逐渐增加屈髋度,避免屈髋大于90°,3个月内避免侧卧,6个月内避免患肢内收及内旋等动作,以免发生关节脱位等并发症,日常生活中应做到“三不”,即不坐矮板凳或软沙发;不翘“二郎腿”等。

1.4.2传统组术日平卧位:术后患足穿“丁”字鞋,两腿之间放三角形硬海绵垫或软枕头,保持患肢中立位外展,膝下垫小软枕,预防髋关节脱位。患者先行踝关节的被动背伸及屈曲活动,术后第1天抬高患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活动膝关节、踝关节,每15min活动1次,术后第2天将床头抬高45°~60°练习坐位,屈髋角度<90°,4~6次/d,20~30min/次,使患者一适应过程,术后第7天下床不负重活动,第1天站立5~10min,第2天开始拄双拐在病室内行走,时间延长至30min,每天3次,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2个月后可使患肢部分负重20~30kg,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强度。术后3个月可去掉双拐完全负重行走。

1.4.3采用Harris评分,并观察有无脱位和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us,DVT)。用超声波检查下肢静脉血栓。

1.4.4统计学处理选用PEMS3.1医学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采用组间t检验。

2结果

术后第2周从Harri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时的Harris评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康复组发生脱位和DVT的情况明显少于传统组(P<0.01),见表2。

表1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x-±s)

注:与传统组比较,P<0.05。

表2两组患者术后发生脱位和DVT情况比较

注:与传统组比较,P<0.01。

3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解除髋关节疾病患者的疼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材料学的发展,生产工艺的提高、手术技巧的改进,人工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此术大多是老年人,抵抗力及各器官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多。而一旦发生,将会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术后康复训练目的在于改善人工关节活动范围,保证重建关节良好功能,达到重建关节的稳定性,恢复日常生活自理。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保证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康复功能训练能加速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避免术后下肢DVT、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及假体脱位等并发症发生[3-5]。各种康复训练方法不尽相同,临床康复效果各异。笔者通过本文的临床效果分析可以得到证实。

深静脉栓塞(DVT)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70%,致死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最严重的后果,也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死亡有68%归于肺栓塞症(PTE)[6],早期预防是防止发生DVT的关键。THA术后尽早进行合理功能锻炼,能较快恢复患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和肌力平衡,增强关节稳定性,可防止假体脱位;适度活动和肌肉锻炼能有效促进关节活动及血液循环,可防止术后血肿粘连,同时还可加快下肢静脉及淋巴回流,减轻水肿,改善血流动力学,使红细胞聚集结构破坏,防止血栓形成[7]。术后早期下地因减少了卧床时间可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并能增强食欲,而增加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还能改善和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促进机体各系统功能恢复,从而避免了多个系统潜在感染的发生。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般发生在术后早期,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是否疼痛,触摸手术部位有无异物突出感,向患者详细明确体位的重要性,不宜过早进行直腿抬高活动,屈髋<90°,做到双下肢不交叉,侧卧时卧向健侧,患肢膝关节高度不超过髋关节,使髋关节和同侧下肢在水平线上,防止内收内旋导致假体脱位。本研究未出现术后位,3个月后亦无DVT发生。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必须要注意如下几点:①必须由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以患者的耐受为限,训练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②训练时要注意,3周内屈髋应小于45°,以后逐渐增加屈髋度,避免屈髋大于90°,3个月内避免侧卧,6个月内避免患肢内收及内旋等动作,以免发生关节脱位等并发症,日常生活中应做到“三不”,即不坐矮板凳或软沙发;不翘“二郎腿”。③嘱咐患者应长期坚持训练,定期复查。

总之,THA术后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可保证手术效果,加快髋关节功能康复,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而节约治疗费用;更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

[2]InoueA,AsaumiK,EndoH.Assessmentofheadwearmorethantenyearsaftertotalhiparthroplasty:22-mmZirconiaVS.MetalHeads[J].ActaMedOkayama,2006,60(6):311-8.

[3]毛玉容,李智勇,黄东锋,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7,3(4):155-156.

[4]陈映琼,邹翘璇,陈淑贤,等.后外侧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84-85.

[5]郑萍,张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99康复训练程序[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0,6(3):105-107.

[6]吕厚山.现代人工关节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9-80.

[7]陈月梅,刘晶,马玉英,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及预防[J].护±进修杂志,2007,22(18):1719-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