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1

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探究

袁秀霞

山东省潍坊滨海中学262736

摘要: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主阵地。可见,历史教师应立足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究高效的课堂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会学习、学好习的能力。“上好每一节历史课”,不仅是对一名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主阵地。历史教师如何驾驭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应该探究和思考的问题,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感悟。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发挥出最大的学习主动性,以满腔热情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去努力获取知识。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到学好知识、培养多方面能力的重要性,掌握知识和能力既是自身价值的需要,又是社会生存的需要,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历史知识虽然庞杂,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甚至打破顺序,对它们进行逐章逐节、分门别类的归纳概括,突出重点、难点。讲授时要语言精练,将基本线索与重要史实高度浓缩为最简洁的内容。例如让学生记住历史朝代名称及顺序时,可以编成歌诀: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北两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这样是把各朝代的关系经过整理,找出规律使之条理化,便于记忆。再如可以把各朝代的主要文学成就概括为:“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历史知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再如: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较深地了解后,我及时抓住机会,启发学生编故事,想象当时的战争场景。条件是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一个美国人,还可以是美国总统华盛顿……通过编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地理解,也使学生得到了快乐,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素养。

二、明确目标,提升学习质量

学习目标是课本知识的细目化,是学生必须达到的学业成果的具体规定,因此必须具体、明确。历史学科是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来实现其教学目的的,因此具体性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的目标编制来说尤为重要。在编制教学内容目标时,能体现的要尽量纳入目标要求,但不要牵强附会、生拉硬塞。如,讲述蔡伦的事迹,历史课本用文字和插图介绍了他的事迹,这只是他的传记,不是他本人,蔡伦本是独立于教材之外并曾经活在世间的一位科学家,教师讲课是要通过课文内容让学生去了解活的蔡伦,并在思维中活现出这位科学家来。讲解时,我指导学生观看多媒体幻灯片《蔡伦像》,学生就好奇地问:蔡伦是怎样造纸的呢?这时我配合另一幻灯片《汉代造纸图》对造纸过程略加说明:首先把破布、旧鱼网、树皮洗干净,切碎,并且加以沤制,然后进行蒸煮、舂捣、分离纤维,配成纸桨液,最后用纸模帘捞取纸桨,经过晾晒干燥,揭下压平砑光,就制成了纸。这样一介绍学生便可弄明白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活动图景,并加深对这一伟大发明的认识,学生肯定蔡伦历史功绩的同时,也萌发了向他学习的创造冲动,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了教材内容的含义,进而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完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同时全面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推敲语言,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表达能力是指在学习某种知识之后,学生自己把它叙述明白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以及绘制各类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需要经常练习,历史课堂正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场所。我经常让学生叙述较为生动的历史故事,要求情节连贯、有头有尾、使人听得明白。如讲“抗日救亡运动”一节时,我请三位学生讲一讲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在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一节时,请学生看《1940年19月重庆米价表》,并说说米价变化的原因。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因为四大家族独占全国金融业,无限制地发行货币,造成物价飞涨。这样的分析,逻辑清楚,使人能够抓住要领,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书面表达的训练可以与口头表达结合起来。如讲历史故事之前,要让学生写发言稿,因为只有把提纲写好,才能进一步写出条理分明的文章来。

四、标新立异,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可靠保证。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不同的学生可能有着不同的推理和判断的思维途径,有时会不自觉地萌发出一些奇异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火花”。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重视他们的创造性成果,要经常引导学生从确信无疑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发现问题、独创己见。如有学生学隋唐历史时认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冶”,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