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妇女带下症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针刺治疗妇女带下症的效果研究

彭新红陶秋然陈小红古月梅邬小梅

彭新红陶秋然陈小红古月梅邬小梅(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15)

【摘要】目的分析给予带下症患者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带下症妇女80例进行临床观察,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治疗;治疗组在采取对照组同样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57.5%),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具有调经止带、补肾健脾及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治疗带下症妇女,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刺治疗带下症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7-0134-02

经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似蛋清样、如涕如唾的黏稠液体,该液体被称为带下;在临床上,带下的颜色主要为白色,因此,也称为白带。如果带下出现异常颜色及异位,质地黏稠且量多,同时,还伴有腰酸腹痛等不良症状,则说明患者出现“带下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盆腔炎、宫颈炎及阴道炎等均会导致发生带下病。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因为患者受到湿邪,对带脉及任脉产生影响,导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从而导致发病[1]。本文选取带下症患者80例进行临床观察,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给予治疗组患者针刺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带下症患者80例进行临床观察,选取的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中关于带下症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为:患者的阴道内流出过多白带,并且流出的白带绵绵不断,质地、颜色、气味等均出现异常,或者患者伴有外阴瘙痒及全身症状,给予患者妇科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阴道黏膜中出现血肿及充血现象,并且阴道黏膜中还黏附有白色片状块膜样物,患者存生殖系统炎症,另外,阴道分泌物检查中,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出现霉菌及脓细胞等,并且还存在芽苞及白色念珠菌,除此之外,患者还伴有周身无力、腰酸小腹胀痛、局部刺激及外阴粘膜瘙痒等不良症状。患者年龄最小的为20岁,最大的为60岁,平均年龄为(42.6±5.4)岁。患者病程最短的为3个月,最长的为3年,平均病程为(1.6±0.7)年;关于患者的辨证分型:有35例患者为脾虚型,30例患者为肾虚型,15例患者为湿热型。本组患者中排除全身性疾病及生殖器质性病变导致发生的带下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的例数均为40,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差无异。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为局部用药治疗。首先,冲洗患者的阴部,冲洗溶液主要为浓度2%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完成后,将阴道冲洗溶液拭干,然后在患者的阴道内放置西药达克宁栓,每次放置的剂量为0.3克,分开早晚两次放置,如遇患者经脐,则停止用药,患者月经过后重新用药;连续治疗一周为一个疗程。

治疗组患者在采取对照组同样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针刺治疗的主穴为三阴交及带脉;同时,配穴选择要针对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选择,如果患者为脾虚型,配穴可以选择足三里、脾俞及气海;如果患者为肾虚型,配穴可以选择次髎、照海、肾俞及关元;如果患者为湿热型,配穴可以选择下髎、阴陵泉及中极。首先,操作人员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将患者的衣物松解,使需要进行针刺的部位充分暴露于视野下,给予这些不稳常规消毒,消毒后,采取毫针进行针刺,刺入选择的穴位,行针得气,直至各个穴位出现较强的酸麻胀痛感后,再将毫针留置于患者的体上30min,如果患者为肾虚型或者脾虚型,针刺治疗中,采取补法并加炙;如果患者为湿热型,针刺治疗中,则采取泄法进行治疗;每天进行针刺治疗1次,连续针刺治疗一周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的时间为三天[2-3]。

两组患者至少连续治疗三个疗程,之后对患者进行疗效判定,做好详细记录。

1.3疗效判定

疗效判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中关于带下症的疗效标准,①治愈:治疗后,患者的白带恢复至正常状态,同时,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均消失不见;给予患者妇科检查,患者的炎症消失;另外,治疗后给予患者白带常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连续三个月,霉菌均显示为阴性。②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白带逐渐减少,并且临床不适症状逐渐减轻;③无效:治疗后,患者均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白带及临床不适症状均没有出现显著性变化[3]。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57.5%),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组别(n)治愈显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40)24(60.0)12(30.0)4(10.0)90.0

对照组(40)5(12.5)18(45.0)17(42.5)57.5

3讨论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带下症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患者体内的任脉及带脉这两脉受到湿邪侵犯,湿邪有内湿邪与外湿邪之分,外湿邪主要是指患者外感的湿邪;而内湿邪主要是指患者体内脾虚失运,水湿停聚于患者体内,停聚的时间久了,就会化热,湿热在患者的下焦流注,导致发生带下症;或者是因为患者肾气不足、下元亏损,任脉及带脉这两脉失于固约,主要为带脉失约及任脉不固导致发生带下症。中医认为,带下症应该进行辨证分型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病证,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而中医治疗中要坚持的总原则为益气除湿及健脾补肾[4]。

本文中,给予患者针刺治疗,针刺患者的带脉穴,能够有效固摄患者的本经经气,该穴位是带下症治疗的要穴;而针刺治疗中,主穴为三阴交,该穴位为三阴经的交会穴,针刺该穴位,能够起到调经止带及健脾利湿的作用。另外,如果患者为脾虚型患者,在针刺治疗中,配穴应选择气海,针刺该穴位具有理气化湿、调理任脉的作用,另外,配穴还选择脾俞及足三里,这两个穴位具有带脉固摄及振奋中阳的作用,通过针刺,能够有效缓解带下症。如果患者为肾虚型患者,在针刺治疗中,配穴选择照海、肾俞、关元这三个穴位,并且针刺治疗中重用炙法,具有温暖下焦、补益肾气及固摄带脉的功效,另外,配穴还选择次髎,针刺该穴位则具有清热利湿及壮腰补肾的作用,是带下症治疗的要穴。如果患者为湿热型患者,配穴选择中极,针刺该穴位,对患者的下焦具有清泻湿热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调理冲任,另外,配穴还选择下髎,该穴位为湿热治疗的一个有效穴位,另外,患者还针刺阴陵泉,针刺该穴位具有利湿止带及清热解毒的作用[4-5]。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针刺治疗则具有舒筋活血及抗炎止痛的作用,另外,针刺治疗还能够对患者的免疫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患者机体的防御功能有效加强,带下症临床上的症状多见炎性带下,针刺治疗中能够起到有效的抗炎作用,疗效显著[5-6]。

从本研究来看,仅仅采取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采取西医结合针刺治疗的治疗组,充分说明,针刺治疗能够起到显著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蒋国庆,张桂琼.针灸治疗带下病58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OO9,18(10):13-14.

[2]邱仙灵.针灸治疗带下病举隅[J].江苏中医,2OO9,21(8):38-39.

[3]刘长敏,杨文思.中医药辨治带下病体会[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9,15(01):205-206.

[4]李平.浅谈妇科带下病辩证分型及方药治疗[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1(20):124-125.

[5]王本元.针刺治疗带下病30例[J].新中医,2008,18(01):155-156.

[6]浙江省瑞安市广益中医疑难病诊所:邱志济.朱良春治带下诸症特色[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