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签约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家庭医生签约体会

卢斌

(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0001)

摘要:近年来,受人们饮食习惯和工作压力增加的影响,诸多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升高之势,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我国居民的健康指数也在不断下降。为了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解决,实施必要的医疗体系改革便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一项措施,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和促进作用。基于此背景下,本文特就现阶段家庭医生签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展开探究。旨在为该措施今后更好的执行,提供可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签约;家庭医生;社区居民

所谓的家庭医生签约模式指的是将全科医生和服务作为基础,在社区为媒介的背景下,将全面健康管理作为目标,在遵从自由选择的前提下,使得居民和家庭医生之间签订协议,并以此协议作为医生对居民家庭成员提供连续、安全和舒适性的医疗服务的依据[1]。然而,由于该措施在我国实行的年限较短,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医生签约模式的现状分析

1.缺乏良好签约服务模式的支持

家庭医生签约模式作为近年来医疗改革新出现的一种模式,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制度作为保障,否则,是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为居民提供良好服务的。首先,家庭医生隶属于基层医护人员的工作范畴,相对而言,辛苦度较高。因此,这对于医护人员积极性的提高,也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其次,健康合理的家庭医生签约模式不仅仅以利于激励机制的支持,同时,也应该辅之以必要的管理机制。但是,事实上,当前阶段家庭医生签约模式在我国也仅仅局限于卫生部门,因此,并未形成财政、人力及其卫生部门合力的局面。

2.签约内容单一,缺乏执行力度

当前阶段,我国所实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常是该地区的社区卫生中心为主体,并且其针对的主要对象为该社区内的居民,因此,提供的服务范围相对较小。除了服务范围外,在签约的内容上,也仅仅包括一些基本的医疗服务,而这些基础的医疗服务所涵盖的范围也并不广泛,其主要包括的也仅仅是社区居民中较为常见的症状。由于受上述现状的影响,所以医生和居民在相关签约内容的履行上也并不到位,其一,受激励机制缺失的影响,医生的积极性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管理机制的欠缺无法为其提供制度保障[2]。

3.居民和医生间信任度不足

良好的、科学有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促进居民和家庭医生间良好关系构建的纽带和桥梁,而这一过程中,双方间互相信任是桥梁和纽带构建的基础。而事实上,现阶段,家庭医生和居民之间仍缺乏良好的信任度。家庭医生隶属于基层工作的范畴,相对而言,工作繁忙。除此之外,大部分的签约均属免费服务,而对于签约医生而言,无法获取任何的经济利益,所以工作积极性较低,而居民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在选择选择家庭医生诊治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家庭医生敷衍的现象,而这也是双方信任度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质量提升的策略

1.促进部门间合作力度的加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现,离不开各部门间的通力合作。所以,卫生部门应该做好领头羊,即加强与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家庭医生专岗服务工作的培训力度,不断的促进基层医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实现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家庭医生队伍人才配备的问题。除此之外,要促进完善的家庭医生签约模式构建,必须要依赖于大量资金的支持,因此,财政部门就要首当其冲,予以资金上的支持,以实现社区各项配条设施的完善性。除此之外,大量的资金也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医护人员积极的投身于社区家庭医生工作之中,而这也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保障和基本[3]。

2.强化人才队伍配备,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

对于社区基层基层医生而言,其所提供的服务多以诊疗为主,对于公共卫生的参与相对较少,而这与家庭医生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满足基本要求的家庭医生而言,其所提供的服务不仅仅局限于临床诊疗这单一方面,更多的还应具备康复、保健、医疗以及预防为一体的系统化、科学化的医学知识,因此,应该积极的促进社区基层医护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进而实现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的目的。

3.构筑二级、三级医院联合家庭医生签约的合作模式

将社区、基层医疗单位作为切入点,逐渐的构筑起二级、三级医院联合社区、社区联合医院的合作手段。对社会范围内的所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健全网络服务系统,不断的强化和更新服务理念,使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服务的功能得以强化,从根本上实现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处于平稳期疾病的干预,则应该以家庭医生签约,基层干预为主,而对于疾病恶化或是严重后的干预,其主要任务则落在了二级、三级的医疗机构。现阶段,最为关键的是加强大型和中型医院自身建设的同时,也应该不断的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基层服务机构体系的构建,支持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好基层医疗服务人员培训和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探索各种慢性疾病综合防治模式,建立一套符合成本效益的疾病管理干预体系。为此不仅需要相应的机构、设施、技术力量,还需要国家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4]。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尤其是受近年来老龄化不断加剧和慢性病不断增加的影响,都使得家庭医生签约模式成为了医疗体质改革所必须要实行的一种模式,但是,由于该模式在我国使用的时间并不长,所以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是促进其长久发展的大势所趋[5]。

参考文献

[1]李立平.在孕产妇群体中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经验和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1):1438-1439.

[2]孙敏.开展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心得与体会[J].医学信息,2015,28(6):342-343.

[3]廖新波.家庭医生签约制之中国困境[J].中国医院院长,2017,21(14):53-55.

[4]马云涛.城市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探讨——以海淀区甘家口医院为例[J].特别健康:下,2014,11(10):500-501.

[5]许峻峰.《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工作方案》文件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4,12(22):2543-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