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辨证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孙洪英

(绥芬河市人民医院,黑龙江绥芬河157300)

【摘要】目的:探讨对胃脘痛患者采取中医辨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7年7月收治的胃脘痛患者4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辨证施治,对比两组疗效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9.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4.3%;对照组复发4例,复发率为17.4%;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施治胃脘痛具有显著效果,调节患者生理功能,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辨证;胃脘痛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9-0052-01

胃脘痛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研究表明,胃脘痛患者多为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初期症状较轻微,病情缓慢发展,患者易出现腹胀、呕吐、呕血、黑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胃脘痛为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患者气机受阻,胃失所养[1],从而出现疼痛;近年来,中医辨证施治消化系统疾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同时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辨证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6年9月~2017年7月收治的胃脘痛患者采取辨证施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7年7月收治的胃脘痛患者4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符合胃脘痛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试验。排除肿瘤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过敏患者。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5例,女8例;年龄23~68岁,平均(46.1±3.8)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3.6±0.9)年;经胃镜检查显示,浅表性胃炎有11例,胃溃疡有6例,糜烂性十二指肠炎6例;对照组男14例,女9例;年龄25~67岁,平均(46.5±3.7)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3.5±1.1)年;经胃镜检查显示,浅表性胃炎有13例,胃溃疡有5例,糜烂性十二指肠炎5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施治,将患者分为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瘀阻胃络型。①肝气犯胃型:患者症状为胃脘胀痛、大便不畅、嗳气频作,脉弦。治则采取理气止痛、疏肝和胃;方药选择柴胡、香附、枳实、川芎、白芍、甘草;②脾胃虚寒型:患者症状为胃脘隐痛、空腹痛甚,变色不华,大便溏稀、四肢不温、脉虚弱;治则采取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药选择党参、黄芪、白术、半夏、桂枝、大枣;③胃阴亏虚型:胃部隐痛,大便秘结、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采取健脾和胃,温中止痛;方药选择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桂枝、吴茱萸、甘草;④瘀阻胃络型:患者表现胃部刺痛,按压痛甚,舌暗、脉弦涩。治则采取活血化瘀,和胃止痛。方药选择丹参、当归、蒲黄、五灵脂、砂仁。以上方剂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胃脘痛临床症状消失,患者半年内未复发,经胃镜检查胃黏膜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胃脘痛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患者半年内有复发,但症状明显减轻,经胃镜检查胃黏膜炎症明显缩小;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治疗前变化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取()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疗效

观察组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9.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复发率对比

对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4.3%;对照组复发4例,复发率为17.4%;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胃脘痛是消化内科临床上常见疾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的该病等,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2],对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现代药理学表明,胃脘痛患者多数为胃炎、胃溃疡患者,其发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在治疗上应以根除幽门螺杆菌为主;西医治疗虽能够快速缓解症状,但不良反应较多,同时易出现复发。中医认为胃脘痛主要由外感六淫、内伤情志、饮食等因素导致,其病机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出现不通则痛;胃脘痛虽为胃部病变,但其和肝、脾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来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运行正常则无疾;生理功能紊乱时发病[3],应及时调节恢复;本研究将胃脘痛患者分为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亏虚型、瘀阻胃络型,进行辨证施治,调节生理功能,标本兼治,达到较为理想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4.3%;对照组复发4例,复发率为17.4%;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出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同时患者应积极调整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疾病复发。

参考文献

[1]吕艳.中医药辨证治疗胃脘痛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07(8A):50-51.

[2]胡乃毅,张江春.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及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4,24:170-171.

[3]李建斌.中医治疗胃脘痛98例临床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9):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