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电梯事故案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一起电梯事故案例分析

林铭伟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镇江分院江苏镇江212000

摘要:随着电梯数量的迅猛发展,电梯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使用、维护不当造成停梯或其他事故,影响电梯的安全运行,对乘客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本文通过一起电梯对事故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与措施。

关键词:电梯;安全事故;对重;导轨支架

一、电梯对重侧易发生剪切挤压安全事故的一些特殊情况

电梯厅轿门侧之所以容易发生剪切挤压安全事故,是因为厅轿门上坎与相互之间地坎的间隙比较小,而且厅轿门又是人频繁出入的位置,因此一旦电梯轿厢发生意外移动,就容易发生剪切挤压安全事故。而对重侧不一样。对重侧一般没有人的进出,而且对重一般是在一个较宽松的环境中运行,它与其他障碍物的间隙一般比轿厢侧要大些,因而对重侧发生剪切挤压安全事故的几率较小。但是,如果对重侧的轨道支架带有圈框,而且对重架上又有人上去,情况就不一样。那么什么是轨道支架圈框,它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当遇到这些轨道支架圈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些是电梯安装人员、维保人员以及电梯检验人员所必须要弄清楚的,如果这些地方有一些模糊,在实际工作中会存在较大风险。

轨道支架圈框在客梯和货梯上都可能出现,但客梯中较少,货梯中相对要多些。这主要是因为货梯载重量较大,对重端的对重块较重和较大,为了加强轨道支架的强度,其轨道上的所有左右两个支架用了一个圈框进行加强,这种加强圈框有的是在外侧,有的是在内侧。

二、事故电梯的基本设置情况

在2016年12月,某市发生一起非常惨的电梯安全事故。出事故的电梯为一有机房曳引驱动载货电梯,额定载重量3000kg,额定速度0.5m/s,主机为有齿轮主机,上行超速保护装置为钢丝绳制动器,2∶1传动。由于此电梯载重量较大,对重块也较大较宽,对重侧的导轨支架带有外侧圈框,载有对重块的对重支架在轨道支架圈框中运行。

另外,此电梯具有门联锁防短接功能,即电梯在自动状态下运行到某一层楼停止后,如果电梯不开门(即门联锁不断开),电梯不能再继续运行。同时,此电梯还具有自动寻位功能:在电梯在正常通电状态,如果安全装置回路和门联锁回路处于接通状态,轿厢处于非平层位置时电梯会自动进行就近低速平层,直到轿厢处于平层位置;若轿厢已处于平层位置,但在设定时间内无外呼和内选信号,轿厢会自动返基站,然后等待后续控制指令。

三、发现电梯事故的基本情况及现场勘查情况

此次电梯事故的死者为某电梯公司安装队队长,出事故电梯是2016年9月安装的,当时已检验合格,但一直未交付甲方使用。死者中午离家到晚上10点多仍未回家,死者家属向电梯施工单位询问情况,后来在他安装电梯的底坑找到死者,此时已经没有任何生命迹象。当时电梯停在1楼,且不能正常呼梯。勘查人员到事故现场时,死者已被抬走。

现场勘查时,勘查人员对已被前期救援人员移至1楼与2楼之间的电梯轿厢顶部进行了勘查,发现轿顶的检修转换开关和轿顶紧急停止装置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轿顶门机控制装置处于手动控制状态(因为电梯未交付甲方,这种设置可能是为了防止使用电梯),轿门电气联锁在关门时处于接通状态。随后在机房检查也发现机房的检修转换开关和紧急停止装置也处于正常状态。

现场勘查还发现,此电梯2楼和3楼之间有两个导轨支架圈框在靠近电梯门口这一侧明显变形,其中上面一个支架向上变形(见图1),下面一个支架向下变形(见图2)。上面一个变形支架的对应井道壁上有明显的较多的血迹,下面一个支架对应的井道壁也有血迹,但稍少些。对重支架上面的对重块上较宽,有可以站人的空间,而且在上面发现了踩踏的痕迹(见图3),同时,在对重块右下角发现有人的毛发粘连在上面(见图4)。由此大致可以推断,运动的对重和对重轨支架圈框可能是形成剪切挤压的主要部件。

因轿顶护栏与对重之间也是一个可能发生剪切挤压的地方,勘察人员还作了轿顶扶栏到对重支架圈框及对重块之间距离的测量:轿顶防护栏到固定的导轨支架圈框的距离为230mm,轿顶防护栏到对重块之间的距离为320mm,轿顶防护栏到可运动的对重支架底部的距离为370mm,均符合相关要求。因这几项数据距离较大,使轿顶护栏与对重侧之间不容易发生剪切或挤压,同时靠近层门这一侧的轿顶护栏上未出现明显变形和血迹,因此轿顶护栏和对重之间应该不是主要剪切挤压点。

四、现场相关试验

勘查人员还做了一些相关试验,以排除一些与事故无关的因素以便更准确地找到事故原因。

(一)轿顶和机房的检修装置

轿顶的检修开关、轿顶急停按钮、机房检修开关、机房急停按钮在勘查人员未动时都处于正常状态。勘查人员将这些检修装置逐一调节到检修或动作状态,检验其功能都正常,即如果将检修开关打到检修位置或将急停按钮按下,电梯不能自动运行。

(二)各楼层的门联锁开关

勘查人员通过电梯门的开启和关闭,验证了各层门电气联锁具有可靠性,且各机械部件功能正常,也即如果检修开关和急停开关处于正常状态,在开门状态下不能运行,一旦关门,电梯就可能响应外呼或进行自动寻位。

(三)制动器试验

勘查人员在机房作了轿厢空车上行制动实验,制动距离较短,约为0.3m。然后停车观察了一段时间,电梯也没有滑车现象,并且在制动器制动的情况下,人为加了一个盘车力,电梯仍不能移动,这说明电梯制动器功能正常。

五、结论与建议

电梯维修是在非正常状态下进行的工作,存在较大风险。在电梯总的事故中,电梯维修安全事故比正常运行状态下电梯事故比例更高,因此在对电梯进行维修时,维修人员不仅要注意维修工作质量,更要注意自身安全。而在电梯的所有维修工作中,又以上下轿顶和在轿顶检修时风险最大,因此通过此案了解与这一过程有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和相关法规非常重要。

关于电梯维修人员上轿顶和在轿顶检修时的基本要求在GB/T18775—2002《电梯维修规范》中有明确规定,本标准的第8.8.3中指出:“如果维修人员需要进入轿顶,则在进入轿顶之前应采用机械手段保持轿厢禁止,同时在轿顶操作时应考虑轿厢运动引起的危险”。显然,此次事故的当事人违背了这一安全操作规定,因为此次事故是由轿厢和对重自动运行产生的,如果死者上轿顶之前用必要的手段保持了轿厢的静止,同时又在轿顶操作时防止了轿厢和对重的自动运行,此次事故就不可能发生。但是,《电梯维修规范》虽然提出了“进入轿顶之前应采用机械手段保持轿厢禁止”和“在轿顶操作时应考虑轿厢运动引起的危险”,却未对什么是“进入轿顶之前应采用的机械手段”和在轿顶操作时如何减小“轿厢运动引起的危险”作进一步说明。虽然作为标准的制定通常倾向于制定一些大法则,因为这样不会限制一些具体技术的发展,但标准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技术和规范的导向,要有这种功能,就必须要对一些项目做明确的规定,这实际上也是标准中真正含金量的一个重要体现。如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就明确规定了轿顶急停必须设在“距检修或维护人员入口不大于1m的易接近位置”这一细节,之所以这样规定,就是为了维修人员在上轿顶之前能先在外面用按下轿顶急停开关这一机械手段保持轿厢禁止,以及出轿顶之后再在厅门外用手恢复轿顶急停以恢复轿厢自动运行,这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安全操作。作为《电梯维修规范》,若能在维修行为规范上再明确一些相应操作规程,就与前述标准珠联璧合,有非常好的促进安全的作用。正确的上轿顶安全操作规程应该是先将轿厢移动到轿顶与相关层站地坎大约平齐位置,然后用紧急开锁钥匙将厅门开一个缝,用外呼验证门联锁开关是否有效,若有效,再在层门外将轿顶急停置于急停状态,然后关门呼梯,验证轿顶急停有效性,若仍然有效,再在厅门外将轿顶检修置于检修状态,恢复轿顶急停,关闭厅门,再在厅门外呼梯,验证轿顶检修开关有效性,若轿顶检修也有效,才能上轿顶。而且,在出轿顶之前的整个检修过程轿顶都必须处于检修状态,出了轿顶之后才能在层门口外用手恢复轿顶的急停按钮,恢复轿厢自动运行状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比较安全可靠的上轿顶安全操作规程,如果严格执行这一过程,电梯中的很多维修安全事故都可以避免。但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电梯公司都规定了这一重要安全操作规程,也并非每一个电梯维修人员都知道这一安全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如果《电梯维修规范》能在这方面多做一些更明确规定,会有助于这项极为重要的安全操作规程的推广和执行。

参考文献:

[1]陈路阳,张雷,赵丁,等.《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风险评价和降低的方法》解读[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