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痛经浅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1

中医治疗痛经浅探

门运波

63632部队卫生队主治医师

摘要:痛经是妇科临床上常见的病证,本人查阅资料结合临床,对痛经临床常见的几种证型分类,并分别进行论述,在辩证用药上也有独到之处,治疗上本着“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的治疗原则.

关键词:痛经中医药疗法

妇女正值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本病以青年妇女较为多见.

<<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诸病源候论>>则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发病主要在这个期间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碍,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临床常见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阴虚等症候,也有因子宫发育不良或畸形,或子宫位置过度不正而发生痛经的。

气滞血瘀:素多抑郁,肝气郁结不达,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血瘀必气滞,气机不利则经血运行不畅。或内伤寒凉湿冷,血为寒凝而瘀,发为痛经。

寒湿凝滞:多应经水临行前后贪食生冷寒凉之品,或久居湿地,风寒湿邪克于冲任,冲任瘀阻,血为寒湿凝滞,运行不畅,使血滞不行,留聚而痛。

湿热下注:素体阳盛,湿热内蕴,或七情过度,或过食辛燥之品,或经期感湿热之邪,使血分伏热,稽留于冲任湿热于经血相搏结,发为痛经。

气血虚弱:体质素弱,或饮食劳倦,久病伤脾胃,化源不足,或久病大病伤血,营血亏虚,中气虚弱,气血俱虚,兼气虚血滞,无力流通,发生他痛经。

肝肾阴虚:素体阴血不足,肝肾本虚,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耗血伤阴,经期经后,阴血愈虚,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宫失于濡养,而致痛经。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经前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月经量少,色黯伴有黑色血块,双侧乳房肿胀疼痛,月经干净后疼痛消失,舌紫暗,脉玄滑。

治则:活血化淤,理气止痛。

方药:当归黄芪川芎白芍熟地红花益母草香附子甘草桃仁元胡丹皮。

2、寒湿凝滞

临床表现: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冷痛,热敷或热饮则痛减,经量少色黯,伴有小血块,脉沉,苔白。

治则:温经散寒,温中止痛。

方药::当归川芎白芍乳香生姜阿胶甘草小茴香党参黄精牡丹皮。

3、湿热下注

临床表现:经期或期前小腹疼痛,有灼热感,自感身热,平时小腹时有疼痛,月经质稠色黯红,白带量多色黄伴有腥味,小便黄,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化瘀除湿,清热止痛,

方药:生地玄参黄芩黄连当归川芎白芍乳香元胡甘草香附子薏米仁山药。

4、气血虚弱

临床表现:经期或经期前,小腹胀痛,伴有下坠感,头晕心慌,全身乏力,面黄,不思饮食,舌质淡,脉细。

治则:补气养血,益气止痛

方药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乳香甘草香附子木香山药白术云苓山楂。

5、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经期或经期后小腹隐隐作痛,腰部酸痛疲乏,月经量少色黯,伴有头晕头痛耳鸣健忘,脉细,苔薄黄。

治则:补益肝肾,养阴止痛。

方药:黄芪当归白芍熟地乳香甘草山药黄精山萸肉杜仲枸杞子。

病案举例

李某某:女23岁

主诉:月经期小腹疼痛约2年有余。

现病史:患者月经前及月经期小腹疼痛,月经量少。

时症:患者近几个月,月经前1至3天及月经期小腹疼痛加剧,伴恶心,乳房胀痛,头晕全身乏力月经量少,色黯,舌质淡,脉细弱,曾服用元胡止痛片及去痛片效果不佳。

中医辨证:益气补血止痛

方药: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乳香甘草香附子木香只壳白术云苓元胡水煎服,一般在月经前一周服用。

服上药共15剂,每月5剂,月经前服用,连用三月后,随访月经正常,无再发生痛经。

讨论

痛经是妇女在月经期或月经前后经常出现的一种病症,青年妇女较为多见.在辨证论治上根据“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的原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在辨证的基础上随证加减.根据不同等症候,或行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治法分两步:月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结合素体情况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使气顺血合,冲任流通,经血畅行则痛可愈。

参考文献

[1]罗元恺.中医妇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3-57

[2]胡国华.新编中西医结合治疗手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