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调查

/ 1

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调查

李喆

李喆(浙江宁波北仑戚家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5803)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5-0286-0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要频繁的对病人进行采血、输液等操作,有密切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机会,常常处于各种暴露危险因素中,因此护士是职业暴露感染高危群体。目前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认识不足,对工作中所接触的各种传染源防护意识不到位,个别护理人员怕麻烦而延续长期不规范的操作习惯,使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威胁护理人员身心健康,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保护护士的职业安全,提高本院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分析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对3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临床护士35名,包括门诊注射室护士、病房护士、手术室护士。学历包括中专、大专、本科;年龄22-40岁。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危险因素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答卷,调查前向每位护士说明目的和要求,共发放问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35份,回收率100%。

2结果

2.1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

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概念,消毒、灭菌的概念、七步洗手法认知度较高,对职业暴露及暴露后的处理、自我防护措施等认知度较低。

表1职业暴露知晓率

2.2职业暴露的情况

调查的35份问卷中,发生职业暴露的有30人,其中病房护士暴露率最高。

2.3职业暴露的原因

调查的35份问卷显示,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是针头刺伤、玻璃割伤。

表2护士职业暴露的原因

2.4职业暴露的防护情况

戴帽子、口罩,戴手套,操作前后洗手,暴露后立即挤出血液、流水冲洗、消毒、监测。

调查显示:从事可能没被可疑病人的体液污染的职业暴露者在操作时做到戴手套防护的仅少数,操作前后均洗手的占60.5%。暴露后会立即冲洗,挤出血液病消毒,但暴露后的监测及接种的知晓率低下。

3讨论

目前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进入快速增长期,并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而护士由于职业的原因,是血体液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面临着严峻的血体液职业暴露的危害。因此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1)首先每位护士要有职业暴露的意识和观念,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教育,在日常操作中无论何时接触的都应认为病人的体液均具有传染性,要提高防范意识,只有在认识上、观念上重视,才会采用有效的防范措施。(2)其次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标准预防知识和防护技能的培训,宣传暴露的危害性和防护的重要性,制定安全合理的防护措施,规范操作程序,特别是对新上岗的年轻护士,必须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改变护士对职业暴露的轻视,认为暴露的概率极低而存在侥幸心理,对防护概念模糊,实际操作中主动防护措施的不到位。(3)再次做好防护措施:戴手套、口罩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戴手套是医务人员的防护工具,也有保护患者的功能,是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当预料到手要接触血液、体液或污染物时,要戴手套,特别是手上有伤口时必须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可起到屏障作用,减少暴露率。(4)要改变一些不良的操作习惯:徒手处理针头、双手回套针帽、操作时一心两用,不用心、操作前后不洗手等易导致职业暴露的不规范操作行为,在操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一次性针筒一次性应用,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在工作中要细心、沉稳,避免暴露危害的发生。(5)当发生职业暴露时,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迅速挤出受伤部位的血液,继续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伤口,减少受暴露的程度,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对可疑暴露于血源性疾病的在暴露后72h内做HBV、HCV、HIV等基础水平检查。意外受伤后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应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可疑暴露于HC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建议暴露4~6周后检测HCVRNA;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检查HIV抗体,并在暴露后第4、8、12周及6个月时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同时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指导原则》进行相关的处理。

严格规范的操作规程和良好的职业暴露意识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强有力的防范措施。我们每一位护士都应该充分认识潜在危险,在主观认识上做好安全防护,客观上注重防护措施,从而有效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避免和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