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道情艺术文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3

东阳道情艺术文化研究

徐晓东

徐晓东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该论文为金华市社科联2016年度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金社课(重点)Z108号

根据资料记载,道情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它是中国汉族曲艺品种(说唱音乐)的一个类别。(相当于当今流行音乐的rap)。原本是民间道士做法化缘时所唱的曲调,用来传播宗教信仰,弘扬道教文化,它是道教文化与民间宗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经过历史的熏陶和民间艺人的改造,已经挣脱了道教的羁绊而转入民间,成为真正的民间艺术。道情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唐朝开0始诞生,经过“法曲道情”“俗曲道情”“渔鼓”“道情渔鼓”等演变。至明清时代,道情同各地汉族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如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等。

一、东阳道情发展渊源

东阳道情又叫唱新闻、劝世文、俗称唱故事。是东阳民间曲艺的主要曲种。清同治年间东阳道情名师赵虎娘带领徒弟在浦江一带卖艺唱道情,这一民间曲艺始为外人所知,另一道情艺人陈金良,一生负鼓卖艺,漂泊颇广,除了用东阳话外,还会永康、金华、浦江、缙云、仙都等地方言演唱,人称“六国腔调”。在清末明初,东阳道情发展较快,属于鼎盛时期,出现许多盲艺人。他们大多是身残眼盲,身世凄凉,社会层次最低的人。历来被统治阶级所鄙视,难等大雅之堂,东阳道情是旧时代盲艺人艰难生存状况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在交通阻塞、信息封闭的年代,走村串户的曲艺艺人充当着信息的媒介,成为旧时代农工士商、村夫民妇接受教化、享受艺术的主要来源;在抗日战争时期,东阳道情是新文人唤醒民众的号角;抗战期间,东阳道情涌现出一批亮眼艺人,利用道情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比如1923年出生于千祥镇下甘棠村的马烈商,从小酷爱道情,曾拜陈金良为师,后获盲艺人吴荣春指导,8岁就上台演唱道情《台儿庄大捷》,10岁时演唱抗日道情《倭子记》,13岁就创作了道情《中国大仇人》。此后进入县文化馆工作,自编自演道情节目,为现实服务,许多作品被传唱到省城及北京,被称为东阳道情的“瑰宝”,更为誉为亮眼艺人的“开路先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东阳文化馆的关怀下,专门组织了以道情、花鼓为主的曲艺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党的领导英明。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创造,东阳道情的艺术宝库已经异常丰富。道情是悭锵的,很少有一种曲艺形式能像东阳道情这样,其故事都源于东阳民众的生活经历,取材于发生在东阳的社会新闻。

二、东阳道情人文环境

1、民俗环境

东阳道情属于说唱道情,和戏曲相比,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即一人坐唱,间夹韵文说白,并配以简单的动作。演唱又是一人多角,俗称“一人一台戏,大小角色都靠自己”,没有道具与服饰,不拘场所与时间,唯一的乐器就是渔鼓与简板。民俗节日对东阳道情的影响很大,不论是大型的文艺演出,农村举行婚礼、居屋上梁、老人贺寿还是宗教节日中都有东阳道情的身影。东阳,素称“歌山画水”之地,教育发达,文化昌盛.这里,地处浙江腹地,建县已有1800多年历史,以“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闻名遐迩.这里的文化事业,管理机构健全,文化网络遍布,设施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东阳于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建县,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仅集木雕、砖雕、石雕、彩绘艺术为一体、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艺术遗产”的明清古建筑群就有260多处.这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真实地记录了东阳演变、发展的历史,内涵丰富,弥足珍贵,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同时,东阳还是中国婺剧的主要发源地,南宋时就已被称为“婺剧之都”.在历史上,由流行于浙东、浙西,以东阳为主要代表的高、昆、乱、徽、滩簧、时调等六大声腔演变而来.婺剧对东阳道情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东阳境内庙会众多.庙会中最盛大的活动是迎佛和演戏.迎神时,将庙中佛像抬出,或另塑小佛像放于形如亭阁的佛轿中(行尊),绕街游行,香灯引路,乐队开道,旗、锣、伞、铳等各式仪仗在前,后有十字莲花、十二花名、七朵花、八洞仙、打花鼓、骆驼班、高跷队、台阁、大头舞等杂耍,狮子班、罗汉班压阵.

东阳民间最祟胡公大帝(胡则).八月十三,俗传为“胡公大帝”生日,这日,吴宁、怀鲁、横店、千祥、南马均有胡公庙会,尤以上卢社姆坑和横店朝水殿胡公庙会最盛大.社姆坑庙会“邻邑新昌诸嵊之间亦多至者,香火盛比于永康方岩.渐乃造行舆,具伞盖,备旗帜,更裂帛三五丈,系之长竿,谓之长旗,各以本都所奉之神先日升庙中,谓之朝庙,次日迎回,鼓吹前导,先后雍容,沙洲高岸,男妇聚观.咏之者日:‘旌旗十万摇千嶂,粉黛三千锦绣堤’,以为一方胜会,莫有过之已”.明清代,沿至民国,盛况不减,每年都有十八路迎佛队伍在社姆坑汇集,令人叹为观止.横店朝水殿庙会,永康、义乌、金华、仙居、天台、缙云商贾纷至沓来,八方珍异之物荟萃于市,东阳道情、民间歌舞和外来的文艺杂耍千姿百态.尤为甚者,三个戏班三天三夜斗台竞艺,方圆数十里的上百支武术罗汉班大会师.东阳道情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以民间曲艺、民间艺术的形式存在,完整的继承了道情这一民俗化的表演形式。其本质是通过唱道情这一艺术形式给广大百姓送去悲欢离合,通俗易懂的民间艺术。

2、经济环境

东阳历史悠久,公元195年(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建县制,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东阳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孕育了北伐名将金佛庄、抗日名将朱福星、新闻先驱邵漂萍、科学泰斗严济慈、植物学家蔡希陶等一大批仁人志士。改革开放以来,东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已由温饱迈向小康,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可喜之处是东阳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辅相成,聪明而勤劳的东阳人继续弘扬了地方的优秀文化传承-东阳道情。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物。电影幻灯道情可以说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东阳道情《劝婆记》《有气与无气》到北京向“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汇报演出,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说明东阳道情的传承和发展是靠一批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有心人,是靠他们孜孜不倦的去挖掘和整理,诲人不倦的去言传身教,持之以恒的宣传。东阳道情的传承和发展与各届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和奖励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各地民间艺术的发展更需要相关部门投入更多的扶持基金,不断的开展各类评比活动,调动继承人的积极性。东阳市人民政府和相关企业集团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最具代表性的是横店集团和花园集团。例如:1998年蔡拱星通知根据全国模范村和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的发展实际,创作了道情《花园记》,并在庆祝国庆49周年文艺晚会上进行了演出,得到了东阳市委领导的重视,他们组织了有关人员以道情《花园记》为主轴线编剧,摄制成了道情艺术片,从此道情艺术真正走上了荧幕,走进了电视。东阳道情能走上荧幕,得以流传和保护,足以证明经济对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性。2001年,由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投资组建的演出放映公司,弘扬道情艺术。在东阳道情传承人吴洵梅辛勤带徒,口口相传下,为了这一民间艺术的连续带来了希望。东阳道情在横店集团吴洵梅的传承中,创作了《牵牛记》《横店正圆金牛梦》等节目,既形象的刻画了横店人拼命三郎的精神,又颂扬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横店从无到有,建设处了高科技工业区,“世界磁都”“中国药都”“中国好莱坞”等美誉。提到这里笔者不得不介绍吴洵梅先生,吴洵梅先生曾人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演出放映公司总经理,现任横店影视城艺术团副总经理。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是东阳道情第二代传承人,师从道情艺人马烈尚。吴洵梅自1974年8月参加横店公社电影队,至今已整整41个年头,为弘扬电影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东阳道情的艺术特征

1、东阳道情的题材类别

东阳道情,又称“唱新闻”、“劝世文”。仅从字面意义看,就可知其演唱的内容主要是民间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经艺人改编演唱后,带上了浓郁的“向善仁爱”劝世色彩。根据调研,东阳道情内容有三类,一是民间戏文,二是民间故事,三是民间新闻。”民间戏文由传统剧目改编而来,主要源于在东阳流传广泛的婺剧、越剧,可分为单本与连台本,单本故事情节较紧凑,一个晚上可唱完,连台本则要连唱数晚。民间故事则以流传在东阳民间传说故事为蓝本,实际上相当于传统戏曲中的“加演”部分。民间新闻根据民间发生的真实故事而改编,但这类新闻经过数代传唱,其实当属“旧闻”。

2、东阳道情表演内容形式

东阳道情的表演内容形式可以分为三类“摊头”、“正本”、“长篇”。“摊头”内容篇幅精短,反复次数较多,只唱不念,可以单独唱,也可以放在“正本”之前作为序曲或曲头,这种形式实际就是“东阳道情鼓子词”的两种演唱方式,单唱“摊头”时,即“横排式鼓子词”,“摊头”与“正本”组合演唱时,即“直叙式鼓子词”。其内容多为幽默诙谐的笑料,用来带动演出现场的气氛。“摊头”过后,往往先凑份子钱,由店主或召集人向现场的听众筹钱,多少不论,这是艺人赖以生活的来源。

“正本”内容篇幅较长,有唱又说,还加上表演。且多分章节,每章节控制在2-4小时以内。“正本”的曲调较为简单,通常分上下两句,煞句拖腔有变化,演唱开头有几种固定的套路,一般为三句头、四句头和五句头。

“长篇”则分场演唱表演,一般5场以上可算长篇,有的可达到几十场。如《杨新友》《程本达造反》等长篇,能演唱几天夜。

3、东阳道情的唱腔特征

东阳道情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声腔,“唱腔不受宫调限制,可根据演唱者的嗓子条件自定音高,自由发挥,但必须全用乡音土语,一字一句,妇孺能解。”东阳道情的唱腔与道白很“脸谱化”,情节有时候很夸张,艺人常用真假嗓音模仿各种形象;无论是曲子还是道白,都很生活化、口语化,曲白互相穿插,节奏多切分、多顿逗,声韵相随,互为接替,形成了“声借乐、乐助情”的艺术效果。

东阳道情的演唱形式多为单口说唱,有时也分主唱和帮腔,一人多角色的形式。以担任饰演多挣角色,韵文说白,配以简单的表演动作,以唱为主,说为辅。有的老艺人能分剧中的男女老少不同的声腔。会讲各地方言,俗称“六国腔调”。它的特点主要是唱腔不受限制,可按表演者的嗓音条件自定音高,一人可演多个角色,故事里的各种矛盾冲突,各种人物对话与情绪表达,可运用真假嗓音等手段予以生动形象的模仿,如风雨雷电、鸡鸣犬吠等,全屏口技。例如马蹄声、火车鸣笛等声音的模仿则要渔鼓、简板与声腔合作方能完成。

4、东阳道情的伴奏乐器

东阳道情的最主要特色乐器是渔鼓和简板。它们历史悠久,音色别致,风格独特,数百年来与艺人人形影相伴,不离不弃,已成为道情艺术的象征。成为一个合格的道情艺人并不容易,除了要有过人的记忆力,还要有较高的表达力。因为,东阳道情多为单口说唱,即一人坐唱,间夹韵文说白,并配以简单的动作。没有道具与服饰,不拘场所与时间,唯一的乐器就是渔鼓与简板。渔鼓用竹筒制作,长约1米,直径十三四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猪膀胱膜;现在改为合成材料制作的圆筒,上蒙塑料薄膜。简板用竹片制作,共两片,长的为65厘米,短的45厘米,宽约2厘米,上端向外弯曲,两片简板合并就成为“Y”形。演唱时,艺人用左胳膊斜抱渔鼓,左手夹击简板,右手以弹、叩、拍、切等各种手法击拍鼓面。

四、寻找东阳道情发展与保护的措施

东阳道情历史悠久,极具鲜明的艺术特色;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里,它是传统与现代的相结合;传承者融合了现代的表现手法,使东阳道情作为绵延至今的某种精神世界的承载物,给人民大众提供通往那一精神世界的桥梁。但是,囿于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和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年轻学者对东阳道情的喜爱和依赖已逐渐冷漠。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传承与保护工作,为传承与保护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笔者认为可考虑做以下几项工作:

1、提高艺人综合素质,培养新人

东阳道情的发展和保护,首先是要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全民保护,民众的保护在当代具有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其次,就是发现和培养道情的爱好者,通过举办各类道情培训学校,师傅带徒弟、道情进校园、道情文艺演出和比赛等措施来快速提高艺人的综合素质和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东阳道情传承人吴洵梅近几年通过多方面努力,在横店二中设立东阳道情传承基地,把这一民间曲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培养新观众也是一种手段,培养新一代懂得东阳道情的文化群体,是保护东阳道情最深厚的社会基础与根源,目的是争取下一代,培养下一代,因为下一代是文化的传承者。把潜在的观众培养成真正的艺术需求者和传播者。让我们真正的培养出新一代的青年人,他们不仅具有欣赏东阳道情形式美的眼睛而且具有欣赏东阳道情的耳朵,那是,东阳道情就会像东阳经济一样,繁荣昌盛。

2、发展唱腔体系,创新唱腔语言,丰富伴奏音乐。

在信息时代,道情要吸引人们,就要创新。通过与东阳婺剧和越剧的唱腔相结合,摆脱一人多角,连白带唱的单一式的唱腔体系。鼓励一些作曲家、文学家、剧作假积极参与到道情的创作中来可能会是东阳道情更有时代感。东阳道情的说唱道白全都用本土方言,东阳方言还分南乡语和北乡语,这对东阳道情走出东阳,面向全国观众来说是绊脚石。笔者认为,通过语言的改革,适当的时候用可采用越剧和婺剧的念白形式,来表达故事情节,可能年轻观众相对接受。

在伴奏方面,东阳道情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渔鼓和简板。东阳道情可以借鉴湖北大鼓的伴奏形式,加上二胡、古琴、杨琴、笛子、唢呐、等乐器丰富伴奏音乐。同时在伴奏方式上,也可以采取现代的配器方法,以求得音色、音量的层次对比效果。

3、利用新媒体手段,扩大东阳道情的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式文化的流行,娱乐方式的丰富多彩以及经济意识的提高,对于普通观众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很难喜欢叽里呱啦听不懂,一个小时下来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的东阳道情,哪有KTV、电影院过瘾呢。中国好莱坞就在东阳横店,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影视元素来扩大东阳道情的影响力,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某些电影和电视剧中穿插东阳道情的剧情,让全国的电视观众都能知道东阳道情。另外应该有效的利用媒体营造保护东阳道情的社会舆论氛围,应大胆的尝试多中途径演出或表演形式,利用广播,、报纸、网站、微信小视频、等互动的各种传媒手段,这对于推动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文化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韦锡龙.东阳道情传承与发展

(2)杨和平.当代文化语境中的音乐遗存_东阳道情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

(3)杜广林.道情音乐的艺术风格